李鴻章享堂位建于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于位于北京東城區(qū)金魚胡同的賢良寺西跨院,享年78歲。1903年李鴻章魂歸故里,歸葬于合肥東鄉(xiāng)夏小郢,家人在此興建享堂和墓地。
李鴻章享堂位于東郊大興鎮(zhèn),坐北朝南,北臨裕溪路,系晚清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nèi)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
李鴻章是晚清軍政重臣,1823年出生于合肥東鄉(xiāng)磨店,1901年病死于京師寓所賢良寺,享年78歲。1903年,他的靈柩由北京輾轉運回合肥,葬在合肥東鄉(xiāng)夏小郢,李氏家族后人為祭祀他,當年在墓旁建造了規(guī)模龐大的享堂。1985年,享堂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開始原地修復,2003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04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鴻章享堂是對墓上建筑的通稱,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現(xiàn)存的李鴻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較為完好的名人享堂?煞譃槿糠,西部是墓園區(qū),中部是享堂區(qū),東部是倉房區(qū)。
李鴻章歸葬故里時,即由水路經(jīng)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都由此水路上岸。舊稱饗房或饗堂,實際上是李鴻章家的祖墳和祠堂。為一大型四合院,內(nèi)有兩組三進屋,兩邊各有廂房,現(xiàn)存磚瓦結構正堂和廂房共計444間。另有殘碑兩塊,一塊碑文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李文忠公祠”。證明是祭饗的祠堂,因而叫饗房或饗堂。一塊碑文上刻光緒皇帝的祭文,有“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全權大臣”等字樣。
1985年李鴻章享堂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nèi)有一掛牌保護的古樹是干徑有0.65米、高10米的廣玉蘭,現(xiàn)已轉危為安,重現(xiàn)勃勃生機。2003年經(jīng)修復擴建后對外開放。修復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保存與復建較為完好的享堂。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西邊為墓園區(qū),中部是享堂,東邊是倉房。整個享堂及墓園的大門坐南朝北,大門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石牌坊,上刻光緒帝所賜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F(xiàn)修復的三座碑并列立于山門外。
據(jù)《江淮晨報》2002年11月29日報道,一座譽為廬州第一牌坊的高達13米的巨型雕花牌坊在享堂門前落成。造型為四柱沖天式的牌坊上刻有光緒皇帝賜給李鴻章的“鈞衡篤祜”四字。修復后的享堂又為古城合肥增添了一個旅游景點。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號少荃、儀叟,別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肅毅侯。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李鴻章在職期間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最終卻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簽署《越南條約》…… 李鴻章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