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區(qū)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為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塔所在地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時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諱,改名大正覺寺。寺于20世紀(jì)初被毀。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釋迦得道處伽耶山寺所建的紀(jì)念塔)形式而建。
這種高臺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稱為金剛寶座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在造型上屬于印度形式,
但在結(jié)構(gòu)上(如寶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寶座頂上的琉璃罩亭等),明顯地表現(xiàn)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成為中國建筑和外來文化互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造性杰作。中國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幾座這類塔中,北京有西黃寺的清凈化城塔、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和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其中時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要屬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
特點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建筑形式淵源于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但是,它和印度的金剛寶座塔相比較,卻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剛寶座比較矮小,坐落在上面的五座塔中,中間的一座塔的塔身特別高大,而周圍的四座塔的塔身卻很矮小。而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卻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基礎(chǔ)上,并根據(jù)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特點,進行了發(fā)展。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整體規(guī)模比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規(guī)模小,但塔的金剛寶座部分卻加高了,寶座上的五座塔在高度上相差不大,只是中間的一座塔稍微高了一些,使五座塔的大小比例協(xié)調(diào)了,而且,這五座塔均采用了唐代密檐式石塔的造型風(fēng)格,并在塔臺的出入口處,建筑了一座可遮風(fēng)避雨的罩亭,并使罩亭與五座塔自然的融為一體,不但沒有破壞整座金剛寶座塔的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反而使它更具神韻,更加富有中國建筑的特色。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中國古代建筑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杰作,并成為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筑之一。
結(jié)構(gòu)
真覺寺塔內(nèi)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式的石臺基,臺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臺基上面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份為五層,每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龕,每龕內(nèi)雕坐佛一尊,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并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南面券門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龕一座,龕內(nèi)原有佛像已不存。在過室的東西兩側(cè),各有石階梯44級,盤旋而上,通向?qū)氉斏系恼滞?nèi)。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jié)構(gòu),亭之南北也各開一座券門,通向?qū)氉敳康呐_面,臺面四周都有石護欄圍繞。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為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檐十三層,頂部是銅制的覆缽式塔形的剎,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層,塔剎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跡遍天下。
整座塔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jié)構(gòu)塔座,即金剛寶座。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7.7米,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nèi)收進0.5米。每層四壁挑短檐,共挑出五層,短檐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龕,每個佛龕內(nèi)刻有坐佛一尊。塔座的南北正中辟券門,正門上有“敕建金剛寶座塔”的匾額。塔的內(nèi)部用磚砌筑而成,外表以漢白玉石鋪設(shè)。塔座內(nèi)部為回廊式塔室,內(nèi)有四十四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臺。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里面就是階梯的出口,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biāo)志“蟠龍藻井”。
寶座頂上平臺,建有分別為四小一大共五座的石塔。用青石砌成方形密檐式小塔,均由上千塊鑿刻好的石塊拼裝筑成。中央大塔十三層,高約八米,四角小塔各十一層,高約七米許,五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面均有須彌座,檐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相傳五尊金剛界金佛分別埋在五座石塔之下。五塔四周繞以高0.66米、厚0.12米的石欄桿。五座塔的頂上均有小型覆缽式塔剎,由仰連、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中間大塔的為銅制,其余四座小塔為石質(zhì)。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塔座上遍飾雕刻,內(nèi)容多為佛教題材。
金剛寶座塔建在了一座四方形的石臺上。寶座為四方形,最下面是圭腳,在圭腳的上面是一層大型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束腰處,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獅子、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還雕有0、降魔金剛寶杵、瓶、牌和佛教八寶等高浮雕圖案。其中的獅、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分別為五佛的坐騎,據(jù)說,獅子是大日如來的坐騎;大象為阿閦佛的坐騎;孔雀為彌勒佛的坐騎;馬為寶生佛的坐騎;而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騎。
金剛寶座塔須彌座束腰的上枋和下枋的平面上,用浮雕法雕刻著梵文和藏文,內(nèi)容為八思巴在元代的中統(tǒng)四年(1263)致忽必烈汗的一首新年祝辭,名為“吉祥海祝辭”。祝辭為梵、藏文上下并行,是用詩的格律寫成的,每句有九個字,也有七個字的,總共四十四句。祝辭從南面正門的右側(cè),開始向東繞塔座一周,直到正門的左側(cè)為止。主次主要是將佛、法、僧三寶比做吉祥海,認(rèn)為世間一切吉祥均出自于佛教三寶。這首祝辭在明代曾進行了部分改動。在塔座上雕刻這首祝辭,是為了祝福明朝社稷及皇帝萬世吉祥如意。這首祝辭的藏文雕刻,是北京現(xiàn)存唯一的藏文浮雕石刻,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在須彌座的上、下枋上,雕刻著仰俯蓮花瓣。在須彌座上是座身部分,每面均用短檐分為五層佛龕,在每層中又隔成許多小佛龕,在佛龕中浮雕著坐式的佛像,佛像的表情安詳,但雙手的姿勢均不相同,在金剛寶座的四面共浮雕有佛像384尊。
金剛寶座塔上采用了中國古樸的“減地平及(原文為金字邊+“及”字,沒有查到)”的雕刻方法,即凸起的主題雕刻面與凹進去的“地”都是平的。然后,用尖刀在凸起的主題面上雕刻出精細(xì)而流暢的線條,使得主題形象更加生動,并具有一定的立體感。雕刻布局采用了傳統(tǒng)的對稱表現(xiàn)手法,使得主要的內(nèi)容突出,并且具有古雅不俗的藝術(shù)效果。
金剛寶座的南面和北面各開有一座拱券式門,在南面的券門上方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石匾額,上面刻有大字書寫的“敕建金剛寶座”,落款為“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在券面上刻著大鵬金翅鳥(迦樓羅)、獅、象、孔雀和飛羊等浮雕圖案。在券門內(nèi)是一間方形的塔室,室內(nèi)的中央是一座方形的塔心柱,塔室頂部均為拱券式。在塔心柱上的四周各有一個佛龕,里面各供有一尊佛主。其中,面朝南方的為佛祖釋迦牟尼;面朝東方的是東方靜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面朝西方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面朝北的是傳說中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這四尊佛像均為趺坐姿勢。在塔室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條拱券式通道并設(shè)有石階盤旋而上。由于通道很窄,所以,只能供一人上下。在石階的出口處是一座圓頂方檐的罩亭。罩亭的頂和檐均是用黃色和深綠色的琉璃瓦蓋成。在罩亭里面的頂上,有一蟠龍藻井,它向游人暗示著這里在古代曾是皇家寺院。
在平臺上矗立著五座四方形的密檐式石塔,塔身里面是用磚砌成的。外面砌以青白色的石條。中間的一座塔高8米,共有十三層;四角的塔均高7米,為十一層。據(jù)說西域高僧班迪達(dá)呈獻的五尊金佛像,就分別藏在這五座塔中。在平臺的周圍建有石質(zhì)的欄板。
在這五座塔的下面,均建有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束腰中,均刻有高浮雕的獅子、象、孔雀和馬的形象。每面中間用金剛寶杵隔成三部分,中間部分的中心位置立有三塊福牌,在福牌兩旁各立有一對獅子,它們均為臥式,并舉起一支前臂,好像是在振臂高呼著皇帝萬壽無疆。在兩邊的部分中各臥有一只大象,它們顯得特別溫順,靜靜地臥在旁邊。在須彌座的上枋和下枋上,刻有明代風(fēng)格的蓮花瓣。在中間塔南面須彌座的正中位置,刻有一雙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開的蓮花,周圍供有佛教八寶和卷草圖案。為什么在塔上雕刻佛足呢?據(jù)說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佛祖釋迦牟尼在病逝前曾站在一塊大石頭上,給世間眾生留下遺言。后來,他的弟子就在釋迦牟尼站過的地方,雕刻成佛足的形狀,并寓意為佛足到此,以示紀(jì)念。另一種解釋是:釋迦牟尼逝世后,在將要火化時,因弟子迦葉尚未趕到,火點不燃,后待迦葉趕到后,佛從棺中顯出雙足后,大火方才燃起,為記此事,便在塔上刻雙足。據(jù)《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中塔刻兩足跡,他跡陷大廓摹耳,此隆起,紋螺相抵蹲,是由趾著跡涌,步著蓮生!边@雙凸雕的佛足在北京寺院中僅此一處,其他地方的佛足均為凹刻,F(xiàn)在石刻博物館內(nèi)的碑林中,就有一通碑上有線雕的佛足跡,足跡下并有關(guān)于佛足的記載。
在須彌座上是塔身部分,在第一層塔身與須彌座的相連處,刻有一圈俯蓮花瓣兒。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在塔身中間每面開有一個拱券式佛龕,在龕中雕有趺坐式佛像,并在兩旁各雕有一尊立式菩薩像,他們雙手合十,神態(tài)安詳,守護在佛的身旁。在菩薩像旁邊各雕有一棵圖案式的娑羅樹,樹上結(jié)滿了果實,寓示著佛已修成正果。
在第一層塔身之上是層層密檐,塔檐部分是用白色石料仿照木結(jié)構(gòu)的塔檐雕刻而成,并且雕刻得特別逼真。在塔檐之間的每層塔身上,均浮雕有許多趺坐式佛像,五座塔身上共雕有佛像一千余尊,真可以稱得上是座千佛塔了。在塔檐的四個角上,各懸掛著一只四方形,富有蒙藏風(fēng)格的銅鈴。
在塔頂上的塔剎部分,為一小型覆缽式塔剎。中間大塔的塔剎為銅制,其他四座塔的塔剎為石制。其造型獨特而別致。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建筑
金剛寶座及塔身上遍飾雕刻,整座金剛寶座塔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藝術(shù)品。他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藝術(shù)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我國明代建筑藝術(shù)和石雕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