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朝陽市旅游

朝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1、凌源地母寺 AAA
凌源地母寺
  地母寺景區(qū)位于凌源城西北近郊,位于遼、冀、蒙三省三縣交匯處,是一步跨三省、一腳踩兩縣的要塞區(qū)域。地母寺、王蘭溝山林場和東北小雜糧市場、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為其主要景區(qū)范圍。景區(qū)北接內(nèi)蒙草原,西鄰河北的遼河源景區(qū),東望市區(qū),南連四承高速公路,并與凌源萬祥寺、熱水湯、牛河梁、金花山等景區(qū)形成區(qū)域旅游景區(qū)體系。地母寺景區(qū)屬遼西西北平行嶺谷褶皺區(qū)酒簍山向南延伸的中低山丘陵體系,大地構(gòu)造屬東北褶皺帚狀山體,地質(zhì)構(gòu)造為侏羅系砂巖,帶狀山地地貌,前為河流低緩,中后山高峻險絕,山尾低垂,山勢逶迤,形若巨龍縱騰,山谷有小股山泉。作為國有地方森林公園的王蘭溝山,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年均降水量為50mm,酷暑期與市中心區(qū)溫差很大,風向以東風、南風、北風為主導,大氣環(huán)境質(zhì)量Ⅰ級,負氧離子含量很高,是“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王蘭溝山全境基本具備生物多樣性,原有植物幾十余種、鳥獸蟲魚百余種,構(gòu)成以王蘭溝山、寺院、松濤為主……[詳細]
2、東山嘴祭壇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嘴祭壇
  東山嘴祭壇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興隆莊章京營子村大凌河西岸東山嘴后梁頂部高出大凌河水面50米,西距喀左縣城3.5公里。這里是距今5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原始宗教祭壇。以東山嘴為開端的一批紅山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將中華文明史提前1000多年,給三皇五帝的傳說提供了依據(jù)。這里出土的雙龍首玉璜是我國最早的龍圖騰飾物,出土的裸體孕婦塑像是當時人們崇拜的“生育神”,也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東山嘴祭壇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遼寧省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出土了雙龍首玉璜等飾件和大量形制特異的彩陶器。1982年正式發(fā)掘,在遺址南部發(fā)現(xiàn)了直徑8米,用石板鑲邊,頂上鋪大小相等的河卵石圓形祭壇。北部是石塊砌筑方形基址的方形祭壇遺址,遺址分中心、兩翼,有主次之分。南北方圓對應(yīng),這是在我國遺址中的首次發(fā)現(xiàn)。這里還出土了女人裸體孕婦塑像和大型孕婦坐像,專家認為這是當時人們崇拜的“生育……[詳細]
金花山及匯善寺
  出凌源城東15公里,沿306國道向東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蔥蘢、風景優(yōu)美的金花山風景區(qū)。金花山,古稱金黃山,由十座山峰繞一主峰組成,婉若眾星捧月,是凌源烏蘭白至喀左縣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聳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臥龍盤。主峰側(cè)有一石洞,兩百年前就有觀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側(cè)有一寺。清圣祖敕賜“匯善寺”。說起金花山及寺廟的歷史,有據(jù)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溝廳理事通判哈達清格考察此地時曾有記述:“金黃山,塔子溝東南35里至金黃山。遠觀山色如金黃,因以名之。圍圓計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處,寬八尺,進深一丈,-羅卜僧于乾隆十年間,即山洞建觀音殿一間,洞外兩旁建住屋二間。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縫中,有水長流,冬夏不絕,亦無增減!笨梢娊鸹ㄉ疆敃r因其在干旱少雨的遼西山區(qū)景色優(yōu)美、石洞天成、泉水長流,所以很受人們喜歡。乾隆十年時,就有僧人選址建成觀音殿……[詳細]
4、惠寧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寧寺
  惠寧寺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自治鄉(xiāng)政府東側(cè)。清初,土默特右翼署建于此,故名下府。清末蒙古族杰出的文學家,詩人尹湛納希就出生在下府林的東鄰——中信府;輰幩卤睋(jù)官山,南映大凌河,左臨牤牛河,右環(huán)涼水河,環(huán)境優(yōu)美,實為佳境勝地。據(jù)寺內(nèi)蒙文碑記載:清初,成吉思汗的后代溫布朝和日從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移居此地當貝子時,就創(chuàng)建了一座琉璃頂廟。他的四代重孫哈穆嘎白斯古郎圖貝子為了發(fā)展佛教,從各方請來了-教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五年、二十二年先后三次修建及擴建了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講經(jīng)堂,東西配殿等,還砌筑了紅院墻,形成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賜名惠寧寺。嗣后,各代執(zhí)政貝子繼承祖業(yè),增其舊制,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六十年、嘉慶五年、八年、道光元年先后多次維修、改建、增建了七間殿(又稱舍得殿)、關(guān)公殿、講經(jīng)殿,雕刻石獅,豎立旗桿。盛時住寺-不下千人,……[詳細]
朝陽雙塔
  朝陽雙塔朝陽雙塔分別位于朝陽老城區(qū)雙塔街的南北兩端,相距300米.北塔是東北地區(qū)最古老的佛塔,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東晉時期,朝陽是十六國當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國的都城,名曰龍城。北魏滅掉北燕后,燕王馮弘的孫女入侍北魏皇宮,后被尊為皇后、皇太后。馮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0年)在龍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圖(也就是佛塔)。這座佛塔的舊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鳳紋方形大礎(chǔ)石就是它的遺跡.隋代奉文帝之命營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馮太后的思燕佛圖和隋代重修的塔均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礎(chǔ)上建起一座磚塔,經(jīng)過后世的幾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門,可以進入塔內(nèi)。各層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繪有色彩鮮艷的花紋,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遼代對此塔進行維修時,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詳細]
魚化石產(chǎn)地
  魚化石產(chǎn)地位于凌源縣小城子鄉(xiāng)大新房子村小洼屯西北,年代為中生代。凌源地區(qū)自中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向盆嶺相間的構(gòu)造格局。從地理上看屬于低山丘陵地區(qū),沉積巖面積達98%。其中中生代地層出露極為廣泛,有極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1923年,美國地質(zhì)學家葛利普在他撰寫的《中國地質(zhì)學》里,將凌源一帶含狼鰭魚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地層。凌源古生物化石資源有以下特點:一、分布廣。遍及11個鄉(xiāng)鎮(zhèn),僅朝陽市級保護區(qū)面積就達20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區(qū)則達200平方公里。二、種類多。已知有二十幾個門類和幾百個種類。其中: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類型的孔子鳥、嬌小遼西鳥等鳥類化石;有凌源潛龍、神州龍、中華龍鳥、鸚鵡嘴龍、翼龍、滿洲鱷及東方喙龍等8屬8種爬行類化石;有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的“攀援始祖獸”等哺乳類化石和中華古果等。三、價值高。凌源古生物化石已有1……[詳細]
7、利州佛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州佛塔
  利州佛塔,又名精嚴禪寺塔,矗立在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古塔分校內(nèi)。此塔建于遼代咸雍五年(1069年),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shù)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信步來到塔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枝繁葉茂、濃蔭蔽日的兩株古槐。過古槐、仰望古塔,總會看到成群的紫燕圍著古塔上下翻飛,燕鳴呢喃,那明亮的歡鳴之聲,猶如佛經(jīng)傳頌之音,又似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之聲,令人陶醉其中。每當臨近考學之際,祭塔之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虔誠膜拜。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型,塔基邊長均為5米,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的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七層,為實心密檐式,收度很小,在遼代塔中很是少見。精嚴禪寺的第一代住持圓蓋圓寂后就葬于塔內(nèi)。每層塔面為白色,整個塔身灰白相間,上部迭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一周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面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三只磚雕獅……[詳細]
精嚴禪寺古塔
  精嚴禪寺古塔精嚴禪寺古塔又稱利州佛塔,位于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內(nèi)教學樓東北角。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shù)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據(jù)《承德府志》記載,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嚴禪寺圓蓋和尚塔,銘文為“松漠之北,利州之東,無縫塔祥,八面玲瓏”。故稱此塔為精嚴禪寺塔,第一代住持圓蓋和尚圓寂后葬于塔內(nèi)。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形,塔基邊長5米,由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7層,為空心密檐式。整個塔身灰白相間,每層塔面均為白色,上部疊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轉(zhuǎn)圈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只磚雕獅子馱著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南面辟有門額為圓拱狀、內(nèi)外相通的券門,兩側(cè)鑲有石碑,上面分別刻有“萬古”“流芳”字樣。東、南、北三面為假門,門側(cè)為面目兇狠、身著鎧甲、手持利刃……[詳細]
安德州城址
  安德州城址位于遼寧省朝陽縣西營子鄉(xiāng)五十家子村中。城址長800米,寬600米,東北角城墻保存較好,現(xiàn)存城墻寬1-2米,高2米。城內(nèi)散布大量磚、瓦和陶器殘片,均為遼代遺物。城內(nèi)原有元代燈臺塔一座,1971年被毀。城北的柏木山溝里遼代廟一處,內(nèi)有乾統(tǒng)八年(1108年)“興中府安德州創(chuàng)建靈嚴寺碑”一通,1972年被毀。據(jù)城址遺物和《遼史》所記,該城始建于遼,初為安德縣,后設(shè)安德州,沿用至金元時期,后毀廢。現(xiàn)存遼代佛塔——青峰塔,在城址旁的塔山上,塔身為磚筑,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高36米,塔身殘破。該塔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第七批第932號)。《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載:“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tǒng)縣一:安德縣。統(tǒng)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初隸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薄端訙霞o略》卷六古跡載,“柏山山頂四面有舊筑城基,城垛并炮臺舊址,半山……[詳細]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梁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qū),并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整個遺址置于萬畝松林叢中,冬夏常青,空氣新鮮,環(huán)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風貌。遺址座落在遼西山區(qū)一處綿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guī)律地分布著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并由它們組成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nèi),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shù)葎游镄斡耧、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著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xiàn)花紋的勾云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這些積石冢位于山岡之巔又層層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觀。充分顯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獨尊”的身份地位。他們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頂上的女神……[詳細]
11、朝陽北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北塔
  朝陽北塔北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街北端。因市內(nèi)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和北塔。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現(xiàn)高42.6米,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其主體結(jié)構(gòu)塔身上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八脅侍菩薩、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及塔名等圖案,千姿百態(tài),精美異常,引人入勝。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八佳喾饒D”為木構(gòu)樓閣式塔,后毀于火災(zāi)。隋文帝仁壽年間詔令在其臺基上重建方形空心密檐式十五級磚塔,稱為寶安寺塔,并賜佛祖舍利葬于塔中。唐天寶年間曾修飾一新。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兩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形成了現(xiàn)今以三燕宮殿夯土臺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臺基為臺基,隋唐磚塔……[詳細]
五連城城址
  五連城遺址位于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cè)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huán)關(guān)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處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墻都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墻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跡除城墻外,還發(fā)現(xiàn)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處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墻都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詳細]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距今1663年,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鮮卑族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古代的東北亞地區(qū)都曾經(jīng)受到鮮卑族的影響,然而歷史上卻沒有更多的史跡用以研究這個民族該遺址可以加深了解鮮卑族的歷史以及它在東北亞地區(qū)的影響。朝陽城始建于公元341年,歷史上稱作“龍城”,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后燕、北燕(簡稱“三燕”)的都城,唐朝時是東北的軍事重鎮(zhèn),元朝被廢棄!叭唷睂m城城門遺址位于朝陽市老城區(qū)的南北軸線上,門址有三個門道。按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規(guī)定,只有都城的城門才允許開設(shè)三門道。據(jù)此推測,這段城門是前燕始建龍城時建筑的南門。考古還發(fā)掘出多組隋唐時期的建筑和大型遼金時期建筑遺址、遼代以前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及大量陶器、瓷器、鐵器等,兩側(cè)有向東西延伸的城墻,依稀可以看出“龍城”當年車水馬龍的繁華和先進的城市建設(shè)系統(tǒng)。經(jīng)考古隊對城門遺址及現(xiàn)場發(fā)掘的其他文物考證,門址在北魏、唐、遼代時期都經(jīng)過改擴……[詳細]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喀喇沁王陵位于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xiāng)新愛里村東北1.5公里處龍旦山下,遠近群山環(huán)抱,松柏蒼郁,景色宜人。為喀喇沁右旗歷代扎薩克及其親族之陵園,當?shù)厮追Q“王子墳”。在蒼松翠柏中,一字排開兩座陵園,東為歷代扎薩克之陵寢,西為歷代扎薩克親族之墓區(qū)。東陵園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27米,前正門為明堂,明堂兩側(cè)各有一側(cè)門。穿過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進式石拱牌坊,正中鐫刻康熙御筆“藩屏世澤”四個大字,四個石柱上各立有一只石刻望天吼,經(jīng)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似乎仍在仰天長嘯。過了牌坊是五間佛殿,佛殿后是三間享殿,內(nèi)供奉喀喇沁先王的靈位。陵寢在享殿后較高處。正中為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世襲扎薩克多羅杜楞貝勒固魯思奇布的陵墓。陵墓形制為磚砌寶頂。以下各代呈人字形左右排開,共有墳頭十三座,分別建有祭亭。西陵園是喀喇沁祖陵和鎮(zhèn)國公敏珠爾拉布坦、鎮(zhèn)國公羅卜藏車布登及后人的陵園。由于歷史原因,西園早已蕩然無存。陵園內(nèi)……[詳細]
馮素弗墓
  馮素弗墓,位于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鎮(zhèn)饅頭溝村將軍山,是馮素弗及其妻的墓葬。馮素弗為北燕天王馮跋之弟,是鮮卑化的漢人,死于太平七年(415年)。兩墓同冢異穴,其妻屬墓早年被盜,都是長方形石槨墓,東西向。槨頂蓋以極厚的石板,槨內(nèi)繪人物、星象等壁畫。馮素弗墓槨長4.25米,寬1.34~1.53米,土壙的西壁有小龕,內(nèi)放陶罐、牛股、肋骨等物。人骨已朽,但見有幼兒乳齒,推測系以小兒□葬。木棺彩畫羽人、建筑等圖像,棺環(huán)、棺釘鐵質(zhì)而飾金,說明當時沿用漢制,皇族勛臣葬用“畫棺”。其妻屬墓葬一青年女性,槨內(nèi)殉犬,應(yīng)為鮮卑習俗。兩墓共出遺物500余件,有金印、兵器、鎧甲、馬具、服飾、儀仗車器、文具、日用器物等。其中的金冠飾,可能即鮮卑貴族喜戴的步搖冠上的金步搖;冠前飾片上有錘鍱的佛像,反映出當時佛教的東傳。兩只鎏金銅馬鐙,是研究馬具發(fā)展的重要資料。碗、杯、鴨形水注等玻璃器美觀精致,堪稱珍貴的古代工藝品。馮素弗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