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巖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縣南王鄉(xiāng)黃場峪村東南約1000米處。位于溝兩側(cè)崖壁上,現(xiàn)存東魏、北齊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處。七中石窟5處,摩崖造像4處,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積約27平方米。據(jù)《定襄金石考》記載:最早的造像及碑記為北魏神龜二年(519),現(xiàn)存無,F(xiàn)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題記為東魏天平三年(536),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齊天保七年(556)廣武令趙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題記和唐先天二……[詳細] |
回鳳塔,位于定襄縣受祿鄉(xiāng)回鳳村東北約500米處。為樓閣式磚塔,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宋代遺構(gòu)。原在普濟寺內(nèi),現(xiàn)寺已無,獨存此塔。據(jù)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記》碑載,該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約17余米,共七層,底層呈四邊形,邊長4.5米,高2.5米,出檐為平磚一出,又尖磚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層,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層漸矮漸小,每層出檐均作磚雕仿木斗拱。上層作仿木檐飛,在布瓦尖端作鐵……[詳細] |
寇村戲臺,位于定襄縣南王鄉(xiāng)寇村中。坐南向北。東西長12.5米,南北寬13.1米,占地面積約164平方米。據(jù)梁架題記載,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戲臺主體保存較為完整,屋脊、獸頭破損,主體結(jié)構(gòu)較為穩(wěn)定。戲臺為石砌臺基,臺基寬12.5米,深13.1米,高0.8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架結(jié)構(gòu)。1997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北西力大寺,位于定襄縣晉昌鎮(zhèn)北西力村中。坐北向南。東西長11.1米,南北寬8.4米,占地面積約93平方米。據(jù)梁架題記載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所建。大寺沿中軸線原建有山門、過廳、正殿,兩側(cè)建有東西配房,F(xiàn)僅存正殿,是該大寺廟內(nèi)主要建筑,二層樓結(jié)構(gòu),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單檐懸山頂,五檁架結(jié)構(gòu)。二層廊前兩側(cè)有人物壁畫約4平方米。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陽曲縣故城,位于定襄縣晉昌鎮(zhèn)城內(nèi)村四周。城墻全長12.44公里,現(xiàn)南墻、西墻、北墻部分殘存,殘高1~6米,總長約1000多米,底部寬約40米,分布面積約4萬平方米。墻體夯筑,夯層厚0.09~0.12米。遺址所在地周圍為較平整縣。1981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實生活小學校舊址,位于定襄縣河邊鎮(zhèn)河邊四村中。1936年,閻錫山倡導“邊生活,邊學習”,在河邊村設立實生活小學校。校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7198平方米,F(xiàn)存房屋150余間,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原為定襄縣河邊高級職業(yè)中學,現(xiàn)已移交河邊民俗博物館。2003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居士山摩崖題刻,位于定襄縣南王鄉(xiāng)堯頭村北半山崖。刻于半山崖石灰?guī)r石壁上,隸書。高3米,寬1.33米。字跡太多已漫漶不清。據(jù)清光緒《定襄縣補志》載,刻于魏武定四年(546)。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
七巖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的留暉村,七巖山佛教有東魏神龜二年(519年)遺跡。自此以后佛教遺存歷代多有,佛寺不斷擴大,香火綿延至今。七巖山佛教文化對定襄人影響很大,自古及今不乏布施者。七巖山最大的價值還在它保存了20塊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其內(nèi)容涉及歷史地理、佛教、古建筑、民俗、物產(chǎn)、環(huán)境等。這在全省乃至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尤其公元840年唐代日本高僧園仁曾光臨七巖寺,這就使七巖山佛教文化具有了國際文……[詳細] |
迴鳳磚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西北約13公里處迴鳳村北約一里遠,據(jù)史料記載,它始建于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塔高十七米,共七層。下層方形,內(nèi)有方木拉架,出檐式樣為平磚一出又磚角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層皆呈六角形,從下至上逐層收小,每層出檐作仿木斗拱。上層有仿木椽飛,并布瓦收頂。最上豎有鐵鑄尖頂。該塔全部磚砌結(jié)構(gòu),高有十七米,共有七層,迴鳳磚塔于198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