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革命烈士墓在武昌洪山東部北麓山坡上,進省軍區(qū)八一路北門即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反對慈禧-,以求改良中國政治,自立軍準備在漢口起事。事泄,首領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遭清廷殺害,唐才常等7位烈士被草葬于洪山北麓。1912年4月孫中山來鄂,為了表彰自立軍的歷史功績,安撫烈士遺孤,將唐才常等21位自立軍烈士合葬于此,立“鐵血精神庚子革命烈士之墓”石碑,并建陵園。庚子烈士墓座南朝北,依山而……[詳細] |
田桐墓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洪山南麓。田桐(1879—1930),字梓琴,湖北蘄春人。曾任武昌起義戰(zhàn)時總司令部秘書長、中華革命軍湖北總司令、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江漢宣撫使。墓坐北朝南,墓冢用花崗石砌筑,圓形穹窿頂,高2.8米,直徑約3米,冢周圍有高1.2米的紅砂石砌筑圍墻。該墓是研究辛亥首義文化的重要實物。(第五批)……[詳細] |
凌云塔在應城市區(qū)南3.5公里大富水故道東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興建。初為3層,以“文峰象征”之意稱文筆塔。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取“高聳入云”之意,易為今名。七層六面,高30余米,磚石砌筑,樓閣式,門窗、柱枋、斗拱、檐角等多仿木結構,鐵鑄塔剎,凌空卓立,風格古雅。內置旋梯,登頂環(huán)眺,遠山含黛,近水漾藍,田園流韻,撲面而來。 ……[詳細] |
徐大章老屋位于鄖縣五峰鄉(xiāng)上塔村,清代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528平方米,二進三重合院式,均面闊五間。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單檐硬山屋頂,小青瓦覆頂。石質花窗及格扇門、欄板、斜撐等裝飾精美,雕飾有夔龍、蝙蝠及花卉卷草等。徐大章曾任陜西耀州州官。該老屋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清代州官舊居,富有地域特色,為研究我省傳統(tǒng)居住建筑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詳細] |
高公村橋位于棗陽市太平鎮(zhèn)高公村。清代建筑。平梁式石橋,青石壘筑,漿米汁拌石灰溝縫,六墩七孔。橋通長15米,寬3.1米;橋面由五塊平均寬0.6米,長2.2米的長石條拼成;橋墩高為3.2米,兩端為椎形。橋兩端砌有厚0.8米,長約20米的青石護坡,呈“八”字型。橋旁保留有記事碑一通。該橋結構簡潔,設計合理科學,在棗陽交通橋梁史上具有較大意義![詳細] |
萬家?guī)X墓群位于仙桃市剅河鎮(zhèn)左腦村,漢至唐代墓群。東西向分布于一處較高的嶺地上,面積約3.2萬平方米。東部地表現(xiàn)存一座較大的封土堆,直徑約40米,高出地表3~4米,俗稱“仙女山”。采集到漢代的四耳網(wǎng)紋甕、晉代的青瓷罐、唐代的雙耳罐等珍貴文物,其中四耳網(wǎng)紋甕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墓磚一般為素面,也有帶菱形花紋的。該墓群面積較大,具有較高學術價值。……[詳細] |
李家咀墓地位于黃岡市黃州區(qū)東湖街余家灣社區(qū),東周時期墓地。平面形狀略呈三角形,面積3萬余平方米。1993年至1995發(fā)掘墓葬6座,皆為土坑豎穴墓,墓口長3.7~5.8米、寬2.7~3.5米,其中三座帶斜坡墓道。葬具均為單槨單棺。出土銅器有劍、箭鏃等,陶器有鼎、敦、壺、豆、盤等,漆木器有鎮(zhèn)墓獸等。該墓地面積較大,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詳細] |
陽春臺賦碑位于鐘祥市。明弘治十年(1497),興獻王朱祐杬作《陽春臺賦》,以示對先皇圣德以及冊封后對鐘祥古今奇勝的感慨和先人圣哲的懷念。嘉靖十年(1531),由世宗將該賦刊刻于陽春臺上。碑高3.83米,二龍戲珠碑首,須彌座,額題“大明恭睿獻皇帝圣制陽春臺賦”。該碑對于研究明恭睿獻皇帝朱祐杬的生平及詩賦造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
[麻城市五腦山林場五腦山南麓·表代·省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紫微侯廟、帝王廟。始建于北宋,明嘉靖、清嘉慶、同治年間先后重修。現(xiàn)在建筑為清末重建。依山勢而建,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有清心亭、一天門、二天門、紫微宮、玉清宮、威靈宮、拜殿、帝王殿、祖師殿、娘娘殿及鐘樓、鼓樓等。主體建筑均面闊三間,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穿斗混合構架,封火山墻![詳細] |
瓦窯咀窯址位于鄂州市鳳凰辦事處司徒村瓦窯咀,東漢、六朝窯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1·1米。發(fā)現(xiàn)2座圓形窯爐,底徑約2·1米,爐壁厚5-8厘米。窯爐內采集有施黃褐色釉瓷碗和匣缽。窯爐周圍采集有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褐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布紋、銅錢紋、棱形紋和劃紋,器形有罐、缽、盆及筒瓦、板瓦等。(第二批)……[詳細] |
漢口上海路天主堂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上海路。原名圣若瑟天主堂,建于1876年,二層磚石結構,建筑面積1273.45平方米。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平面呈十字形,巴西利卡式立面。內部半圓形拱券與交叉拱券構成天穹,取得了較大空間,既滿足了使用功能需求,又贏得了宗教意義上的向上感。該教堂作為天主教漢口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是武漢近現(xiàn)代宗教史上的重要建筑。(第五批)教堂平面呈傳統(tǒng)拉丁十字形,兩層磚木結構,后側左右各有……[詳細] |
桃源塔位于秭歸縣茅坪鎮(zhèn)陳家沖村,清代磚塔。坐北朝南,六角七級樓閣式,高約15米。塔門面南,拱形,門楣上方刻“古桃園”三字,落款:“陳姓、黎姓修建于清同治三年”。門內有階可上至第六層,除第一層設大門外,每層在不同的方位各開一小窗。塔頂六角均吊有銅鈴。該塔是目前秭歸僅存的兩座古塔之一,保存較為完好,為研究秭歸古代塔類建筑提供了重要資料![詳細] |
李家祠堂位于鶴峰縣走馬鎮(zhèn)金崗村。建于清同治年間。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有前廳、正屋。均面闊14.6米,分別進深7.2米、4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二層樓。前廳為穿斗式構架,正屋明間抬梁式構架,兩山穿斗式構架。封火山墻,山墻設有側門。該建筑是鄂西地區(qū)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祠堂之一,對于研究鄂西宗祠建筑形制和特點具有典型意義。(第五批)……[詳細] |
應城文廟位于應城市城中街道辦事處中心街。始建于宋淳熙末年(1189),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后屢有廢興,現(xiàn)存大成殿和泮池。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坐北朝南,面闊五間19米,進深三間11米,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磚木結構。清末以后,應城縣圖書館、民眾教育館曾設于此。該文廟是研究應城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遺存。(第五批)……[詳細] |
李家堡民居位于陽新縣龍港鎮(zhèn)龍港村李家堡灣。始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3.25平方米,整個建筑風格為仿徽派建筑。五進七開間,磚木結構建筑。室內采用木板壁隔斷,壁板下部全部采用條石防潮。該建筑整個建筑外觀雄偉壯觀,雕刻精美,具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是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