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水文廟位于利川市謀道鎮(zhèn)龍水村。始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間重修,同治七年(1868)改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堂、正殿和廂房。大殿面闊三間13.7米,進深8.7米,木石磚結構,基址全系青砂條石壘砌,單檐硬山灰瓦頂,明間抬梁式構架,次間穿斗式構架。該建筑是鄂西土家族地區(qū)保存較好的文廟,在建筑設計和營造工藝上,集中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交流的建筑藝術成就。(第五批)……[詳細] |
斧頭湖窯址位于武漢市江夏區(qū)斧頭湖北岸法泗鄉(xiāng)、范湖鄉(xiāng)、安山鄉(xiāng)、河垴鄉(xiāng)境內(nèi),五代-元窯址群。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84年發(fā)現(xiàn)39座瓷窯,其中饅頭形窯堆34座,龍窯5座。窯堆高者達12米,底部直徑約15米,龍窯一般長30-40米。采集瓷片質(zhì)一般呈紅褐色,釉色有綠、青、黃、黃褐、黑等,器形有帶流罐、橄欖形罐、平底碗、矮圈足碗、注子、缸形器等。窯具有和筒形匣缽和帶乳釘?shù)闹,以疊置仰燒法為主。(第三批)……[詳細] |
陳子墩遺址位于蔡甸區(qū)永安鎮(zhèn)古跡崗村,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錛和銅刀、鏃、矛、劍、錐及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器形有鼎、碗等,屬石家河文化;商周代陶片以夾砂褐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鬲及網(wǎng)墜等。(第三批)處湖邊,面積3000平方米,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米。屬湖北省文物保護單……[詳細] |
石女山遺址 位于京山縣永隆鎮(zhèn)石女山村,該遺址地處平原地區(qū)的獨立山頭之上,山頂為一不規(guī)則的圓形,地勢平坦,面積約7000平方米。遺址除東部為小丘陵外均為平地。遺址東南有田家灣遺址、田家山遺址,北部600米有拜將臺遺址,西600米為陳家擋朱家灣。該遺址文化層厚約1.2米,采集標本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鏟,陶器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少量黑陶和紅陶,紋飾多為素面, 少量繩紋。器形有鼎、碗、缽、罐和繩紋板瓦、筒瓦……[詳細] |
彭楚藩烈士墓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西山街道辦事處西山靈泉寺后。彭楚藩(1884-1911),湖北鄂城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首義“三烈士”之一。曾參加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1911年9月被推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軍事籌備員之一。1911年10月9日晚,與蔣翊武等商量起義時被捕,翌日犧牲。1934年遷葬于此。封土底徑6.3米,高1.6米。墓前立碑及石柱架,墓后擋土墻嵌紀念碑。(第一批)……[詳細] |
石牌戲樓位于鐘祥市石牌鎮(zhèn)老街。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平面呈“凸”字形。分前臺、后室。前臺面闊4米,進深3.1米,單檐歇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上為戲臺、下為過道;后室面闊三間12米,進深一間5.9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明間抬梁式構架,兩山穿斗式構架。樓內(nèi)存嘉慶八年(1803)、九年(1804)、十七年(1812)及道光二年(1822)等戲曲班社題字20余條。(第三批)……[詳細] |
黃州文廟位于黃岡市黃州區(qū)勝利街61號。清代建筑。黃州文廟為黃岡縣學宮的組成部分,原規(guī)模較大,始建于明代,現(xiàn)僅存的大成殿為清代重建。大成殿俗稱考棚,座北朝南,面闊五間20米,進深三間17米,高近15米,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磚、石、木混合結構,木質(zhì)抬梁、穿斗混合構架,鼓墩性石質(zhì)柱礎,下層磚墻封檐,上層設槅扇。黃州文廟是科舉制度的實物見證,對研究當時建筑工藝水平以及科舉考試制度等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詳細] |
西湖橋位于孝感城區(qū)西門外正街,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39年),距今大約600年歷史。東西向跨古護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9米,寬6米,孔寬7.4米。拱券縱聯(lián)砌置,麻條石鋪橋面,兩側(cè)石忘柱欄板,柱頂飾以花瓣紋。橋頭原建有牌樓,樓額上題書“帝子亭驂”四個大字。該牌樓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所毀。西湖橋是孝感古八景之一。2008年該橋被湖北省頒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土城遺址位于天門市石河鎮(zhèn)土城村土城灣,西周遺址。面積約4.2萬平方米。城垣平面形狀略似鞋底狀,南北長約510米,東西最寬處約280米。城垣外有壕溝遺跡,寬80-100米。夯筑城垣殘高約4-6米,頂寬4-6米,底部10-20米。1982年、1989年兩次試掘,發(fā)現(xiàn)整個城垣體構筑在石家河晚期文化層之上,城垣包含物中時代最晚的可見西周陶鬲殘片。城內(nèi)有大面積西周文化堆積和遺物。(第一批)……[詳細] |
周家大屋位于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管委會楠竹廠。建于清代。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有房屋100余間,天井30余個。坐東朝西,采取以正屋為軸線,側(cè)屋分布于正屋南北兩側(cè)巷道的對稱布局,互設堂屋,按左為大的順序排列,總體上形成南北拱衛(wèi)的形式,平面布局呈“井”字狀。正屋中廳尚存“旌表節(jié)孝”、“晉秋繹師”兩方木匾。該建筑功能設施齊全,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鄂東南自然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條件下的典型居住形式。(第五批)……[詳細] |
老豬林遺址位于大冶市大箕鋪鄉(xiāng)劉遜村西100米,新石器時代、商、西周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1·5米。采集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劃紋,器形有鼎、罐等;商代陶片以泥質(zhì)紅褐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鬲、盆、尊、缸等;西周陶片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泥質(zhì)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繩紋、乳釘紋,器形有鬲、豆等。(第三批)……[詳細] |
雀巖墩碑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zhèn)寨壩村。碑屋是一種將墓葬建在堂屋之后的特殊建筑。雀巖墩碑屋建于1929年。坐西朝東,由碑屋、墓冢、墓碑組成。碑屋為四列三間木構樓房,面闊15米,進深7.44米,懸山青瓦頂。墓冢石砌,設在碑屋堂屋之后,頂部建廊房。墓碑設于堂屋后壁,高約3.8米,圓首。該建筑是目前鄂西、川東地區(qū)唯一保存的碑屋,對于研究土家族人的生死觀念以及喪葬習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五批)……[詳細] |
紅色戰(zhàn)士公墓位于武漢市漢陽區(qū)龜山。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武漢衛(wèi)戍司令部在武漢瘋狂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至1929年春,被屠殺的共產(chǎn)黨人、革命志士、革命群眾近千人。烈士犧牲后,遺體有的由家屬、親友認領安葬,有的無人認領,被棄于刑場。目睹烈士們曝尸刑場、無人收殮的慘烈情景,共產(chǎn)黨員陳春和不顧個人安危,多次帶領幾位工人劃船過江,趁夜?jié)撊霛h口濟生善堂廣坪、余記里空坪和武昌文昌門外等地的刑場,冒險……[詳細] |
太白頂塔林位于隨州市桐柏山太白頂風景管理區(qū),清代塔林。分東西兩個塔林,分別有7座塔、3座塔。10座塔均為和尚墓塔,除1座用自然石塊壘砌外,其余均用人工鑿制的規(guī)整石材砌成。塔身三至八層不等,最高7.5米,最矮3.08米。分樓閣式塔和喇嘛式塔兩種,并有空心和實心之別。其中2座塔身下嵌有石碑,記載墓主法號和下葬紀年。該塔林整體布局合理,建筑別致,保存較好,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詳細] |
紅軍堤位于潛江市周磯街道辦事處工家村。1931年6月,田關河潰口,賀龍率紅九師兩個團,組織4縣2萬多民工,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修筑起長19公里的大堤,堵住了洪水。群眾取名為“紅軍堤”。1949年后,潛江縣人民政府為紅軍堤立碑,上刻賀龍題詞,F(xiàn)存紅軍堤高6.5-7.5米,頂寬4.5-8米,堤腳寬45-50米,至今仍起著防洪作用。它是紅軍與當?shù)厝嗣裱馀c共的見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第五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