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春秋至漢劉國故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偃師市西南約20公里的萬安山北(今緱氏鎮(zhèn)陶家村一帶),南望青羅山,北眺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余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劉國就坐落在這個天然形成的半島上。該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城區(qū)內(nèi)耕土層中散落著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小磚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壺、豆、甕等陶制器皿殘片。在陶家村……[詳細] |
老君臺,又名升仙臺,是明道宮建筑群中唯一現(xiàn)存的古建筑。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曾到老君臺參觀考察。傳說老子就是在此臺上羽化升仙的,實際上,這座臺子是為紀念老子晚年在這里聚徒講學(xué)而修的,因為古人有筑壇講學(xué)的傳統(tǒng)。所以,老君臺是老子晚年傳播天下大道,宣講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尊道貴德”、“以百姓心為心……[詳細] |
河南府文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東南隅,文明街小學(xué)內(nèi),是為祭祀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河南府文廟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六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后稱為“文廟”,相對“武廟”(關(guān)帝廟、岳飛廟)而言。文廟建筑布局嚴謹,由南向北做臺階式上升、沿中軸線向兩邊展開。布局規(guī)整,層次分明。為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整個建筑布局嚴謹,正南為琉璃陶朔彩龍……[詳細] |
崇福宮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區(qū)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萬歲觀,創(chuàng)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宮,面積現(xiàn)存約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間,古樹名木50余株,歷代碑石10余品。為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建筑,唐高宗時在萬歲觀內(nèi)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驗,改萬歲觀為太乙觀。五代間廢毀。宋真宗時(公元998-1022年)把觀提升為宮,更名曰崇福宮,對宮院大加整修,并……[詳細] |
河朔圖書館舊址河朔圖書館位于新鄉(xiāng)市一橫街北頭,衛(wèi)河公園內(nèi),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樓為三層宮殿式建筑,樓前有包臺云池,屋頂飛檐走獸,雕梁畫棟。1930年,新鄉(xiāng)行政公署專員兼新鄉(xiāng)縣縣長唐肯建議修建河朔圖書館。1933年2月,由新鄉(xiāng)士紳暨省內(nèi)黨政軍各界要人郭仲隗、楊一峰、張?zhí)旆拧⑼跹缜涞然I備委員會,館址選在縣城西北衛(wèi)河灣處。1934年,一期工程即三層宮殿式辦公及閱覽大樓動工,1935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詳細] |
洛陽山陜會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南關(guān)馬市街,又稱西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兩省商人在洛陽的聚居之地,是山、陜兩省的富商大賈集資修建的。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間,嘉慶、道光年間兩次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4970平方米,布局前密后疏,保持了原來的建筑格局。現(xiàn)存琉璃照壁、山門、舞樓、正殿、拜殿等建筑,門前還有兩對威風(fēng)凜凜的石獅子。其中正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頂,琉璃覆瓦。照壁高1……[詳細] |
父城遺址,商至南北朝,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馬王莊村、楊莊村等。該遺址系商至南北朝時期古城址。城址分內(nèi)外二城,外城呈長方形,四面城垣痕跡隱約可見,東西長1750米,南北寬1250米,全城周長6公里,面積約220萬平方米,F(xiàn)存城墻基寬10余米,殘高約2米。內(nèi)城俗稱“紫禁城”,位于外城內(nèi)西北隅,為長方形,城臺高約3米,內(nèi)城面積約40萬平方米。城址內(nèi)遺物頗豐,春秋繩紋陶片及漢代……[詳細] |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陽東30公里偃師市府店鎮(zhèn)南緱山之巔。這里是傳說中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地方。武周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于二月初四日由東都洛陽出發(fā)赴嵩山封禪,途中留宿緱山,游覽了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至,便撰寫了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緱山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晉升仙的故事,描繪縹緲瑰麗的仙境,以贊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寫的武周社會,是武周承天之命,開創(chuàng)基業(yè),江山穩(wěn)固,人口眾多……[詳細] |
西明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西南14公里的新鄉(xiāng)縣翟坡小宋佛村西北。該造像建于北魏時期,石刻造像通高4.8米,寬1.65米,屬單體石刻造像,背光呈蓮花瓣形,正面雕一佛二菩薩三尊立像,本尊為無量壽佛,面相清瘦,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香包,身體修長。兩側(cè)菩薩為觀世音和大勢主,統(tǒng)稱“西方之圣”,菩薩像均頭戴三葉高寶冠,身披“X”形披巾,下身著百褶長裙,立于獅子承托的蓮臺上。左側(cè)菩薩左手執(zhí)……[詳細] |
劉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南20公里劉碑村,北齊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劉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興建佛寺,因名“劉碑寺”,又為保護此碑建碑樓,俗稱“碑樓寺”!督鹗途帯吩疲骸氨畼撬略诳h東四十里石淙東源上,內(nèi)有豫州劉剌史碑,北齊天保八年丁丑立?虅澐鹣瘢牧猩戏,字殊鄙劣。剌史名碑,無佛處鐫諸人姓名,俱劉氏名。文紀劉碑為首造碑文緣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劉碑”。原建碑樓和寺院早已損壞,面貌全非,……[詳細] |
下河灣冶鐵遺址,位于泌陽縣馬谷田鎮(zhèn)東南10公里下河灣村東,北部為小水溝,東部、南部有小河環(huán)繞。東南距坡頭山2.5公里,西南距條山2公里,南部緊鄰蝎子山。遺址總面積23萬平方米,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城兩級臺地。從地表看,遺址基本上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遺址區(qū)內(nèi)隨處可見大量殘塊(包括爐口、爐腹和底層)、煉渣、鐵礦石、陶豆、陶斧、陶盤、盆、罐、板瓦、簡瓦等遺物殘片和大量的燒土塊,還發(fā)現(xiàn)有石范、陶范及鼓風(fēng)管……[詳細] |
陽臺寺雙石塔 林州陽臺寺坐落在林州市臨淇鎮(zhèn)嶺后村東北,淇河邊的一個土山包上。河中土山稱之為臺,臺上朝南有寺,則陽臺寺,而寺在之臺必為陽臺,這僅是翌新對陽臺寺名由來的推測。由林州沿S228一路西南方向行進至合澗鎮(zhèn),然后按路標(biāo)指示繼續(xù)臨淇方向,西南偏西方向至臨淇,正西方向可到嶺南村,嶺南村北約兩公里則為嶺后村,全程約四十余公里,其實這里已經(jīng)是林州、鶴壁、輝縣三交界處了。林州陽臺寺始建年代不詳,歷經(jīng)戰(zhàn)亂……[詳細] |
時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遺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約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時期的古遺址,是一處以二里頭文化為主,兼有殷墟、東周等時期的文化遺存2004~2006年,鄭州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對其發(fā)掘,出土了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物。南洼遺址南臨鄭洛公路,向北約1千米即為君召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該遺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脈,東部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勢開闊,有水自東北向西南……[詳細] |
我國夏代早期聚落遺址——花地嘴遺址坐落在鞏義市站街鎮(zhèn)北瑤灣村水峪溝。遺址位于較為平坦的臺地上,其東有老犍脊,南有猴山等嵩山余脈,西面緊臨東泗河與伊洛河交匯外,北邊斷崖下為水峪溝自然村;ǖ刈爝z址最早是在1984年發(fā)現(xiàn)的,當(dāng)時它不叫花地嘴遺址,因它所處位置的土地歸水溝村民所有,所以定名為“水溝遺址”,F(xiàn)《中國文物地圖集》上仍登記為“水溝遺址”。1984年開展全國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組織業(yè)務(wù)人員到實地……[詳細] |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qū)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臺地上,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后歷代均有修建,F(xiàn)建筑多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順山房、廂房等。塔呈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磚黃泥壘砌而成。塔為密檐式,第一層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層,總高40米余。第一層正面有圓券門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層四面各開一小圓券。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