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祠。五代十國時,王建曾領壁州刺史,后在成都自稱蜀王。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見麟于壁山,二麟隨之,故立此祠。宋皇祐初,太守胡免記其事云:“朝廷有大詔令,官屬有遷罷,鹿必鳴,鳴于山陽為福,鳴于山陰為禍,靈驗如符!薄[詳細] |
嘉祐寺。嘉祐寺在壁山東。據《蜀中名勝記》載,此寺原名龍興寺,壁州刺史鄭凝績?yōu)槠涓、唐?jié)度使鄭畋辭官養(yǎng)病時重修,易名嘉祐寺。鄭畋還曾為該寺撰文,后來人們呼之曰鄭公寺、宰相府,清末至民國時期通稱南寺。鄭畋寫的《壁州新建山寺記》說:壁山境勝之所,修篁郁密,喬樹蔥備,景態(tài)變幻,泫月澄日,搜索奇勝,得泉洞于西南,維鑿石架篁,繚繞登降,高懸旗幡,疏為泓沼,峭壁危棧,遂來商旅。乃于舊亭東隅,建構佛宇,召僧匡信主……[詳細] |
壁山勝地。壁山亦名秋錦山,又名翠屏山,在縣城南岸,是山城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歷代建造祠、廟、亭于山間者多,各具特色,各有內涵。山頂古時建有白云亭一座。’舊縣志“通江入景”中的“壁山春望白云頭”,即出此景。壁山的舊文昌宮側石上,有“福壽”二字,約兩米見方,為昔日一僧名普一摹陳希夷書華山“福壽”二字鐫刻此間。……[詳細] |
李雄讀書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得漢中,宕渠人李虎率五百余眾歸順,魏武帝拜為將軍,封其子李慕為東獵將。慕故,其子李特、孫李雄于通江千佛崖石壁鑿穴安葬。晉太安二年(303年),李雄繼其父李特及叔李流為蜀地流民軍首領,率部功克成都,西晉永安元年(304年),李雄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李雄還鄉(xiāng)祭祖時,追謚其曾祖父李虎為巴郡公、祖父李慕為隴西襄王,在千佛崖處建“巴王廟”,以祀先人。李雄……[詳細] |
此城寨位于通江縣城東永安鄉(xiāng)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臨澗,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數萬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戰(zhàn)略地位,《蜀中廣紀》有云:“萬山中崛起巖壁,四面峭絕。獨西南二徑,凌險轉折而上,誠一夫當關之勢!边@足以看出此地之險要。得漢城,又名得漢山、安輯寨,它有悠久的歷史。得漢城在古代是一個軍事重地。漢高祖劉邦稱王漢中時,以此為據點作入蜀的糧道,楚漢之爭,靠這里的糧食支持使?jié)h王打敗了西……[詳細] |
通江縣文勝鄉(xiāng)白石寺村,兩只鳳凰迎面而來,距今1460年的古白石縣遺址就坐落在雙鳳山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白云翔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等專家眼里,“古白石縣遺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研究古代南北方佛、道、儒文化在巴國大融合的重要載體”。日前,省文物局將古白石縣遺址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山林中掩藏秦道漢墓白石寺村地形像兩只鳳凰。走進雙鳳山,只見青石板山路兩旁……[詳細] |
鄧家祠堂位于關渡鄉(xiāng)天井村三社,由鄧姓人自建。該房建成于清光緒二十四年。房屋造型別致,堂、屋正房廂房形成三疊,高低錯落有致,正堂屋上翹角飛檐,穿木斗拱,房梁彩繪、墨筆題款清晰可見,四根大柱撐起房檐檁子,壯觀別致!跋采厦忌摇、“福祿雙全”、“雙龍捧壽”等繪畫雕刻隨處可見。其雕刻手法有鏤、透、圓,或兼而用之,。中堂之中梁,多畫有太極圖或如意纏枝花卉等圖案。關渡的民居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前的階沿、院……[詳細] |
現留存的李家大院舊貌依然保存完好,李家大院修建于清光緒年間,建筑精美,布局合理,整個大院占地約900 平米,屬四合院,兩邊設計內天井。正堂屋房上的橫梁花紋,精雕細琢,手藝精湛。木雕門窗都有鏤空圖案,保存完好。㱏對面巖墻和樓門,清一色的石板鋪砌而成的石院壩基本完好,傳統工具大都存在,真是古色古香。李承恩是李家大院的第一任主人。他是慈禧太后的護駕大臣,人呼“李榜眼”。李家大院原由余敏松修……[詳細] |
此碑林位于巴中市巴州區(qū)南完山頂,占地7萬多平方米,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龕摩崖造像、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相毗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教育基地。整個碑林有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和張國燾紀念像園;劉伯堅烈士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川陜蘇區(qū)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吳瑞林將軍紀念碑;紅軍陵園;奉獻碑;標牌碑;觀……[詳細] |
晏陽初博士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xiāng)村改革的奠基人。1890年出生于巴州城內,1990年逝世于美國紐約,活了100歲。他曾在20世紀初與陶行知等人發(fā)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為了紀念這位巴中籍的偉人,巴州區(qū)在城東南2.5公里的塔子山(又名長鼻山)頂建了晏陽初文化公園。公園占地3.5萬多平方米。園內建有460平方米的晏陽初文化博物館;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撰寫墓志的晏陽初陵墓;有晏陽……[詳細] |
光福寺位于巴州區(qū)城南的南龕山北側。古時寺廟建于南龕摩崖造像下側。20世紀90年代重建時,移到原梓潼宮(早毀)處。光福寺始建于梁魏。在歷史上曾以山為名,叫南龕寺、化成寺;也曾因山有大楠木樹而名楠木寺。唐代嚴武為巴州刺史,修茸一新之后,表奏朝廷,請賜名光福寺,乾元三年(760年)四月十三日,肅宗準奏,泐名于石上。1993年巴中地區(qū)建立,時任四川省佛學院教授、知名海外的盲人佛學家唐仲容贈送緬甸玉佛1尊,……[詳細] |
北龕石窟位于巴中市城北1公里的蘇山南麓,現存造像34龕窟348軀,始鑿于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北龕石窟佛教造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有的身軀修長,有的面部豐滿。7號窟,高350厘米,寬320厘米,深290厘米。內窟楣的五身伎樂,有的彈古箏,有的吹竹笛,有的彈琵琶,有的擊腰鼓,神態(tài)十分得意。在窟頂的四身淺浮雕飛天,也隨著樂聲在天空中飛旋。在窟右壁下方刻有一供養(yǎng)人,頭挽高發(fā)鬌,身長腰……[詳細] |
西龕石窟位于巴中市城西約2公里的鳳谷 山西龕村,現存造像90余龕,分布在龍日寺、流杯池、佛爺灣三處,為巴中現存石窟中內容最豐富者。佛爺灣位于山腳下,又稱西龕寺,現存龕像集中分布于南北向的一崖面上,共50余龕。內容有釋迦佛、彌勒佛、菩提瑞像、七佛、釋迦多寶并坐、釋迦彌勒并坐、阿彌陀佛與五十菩薩、觀音菩薩、釋迦老君并坐及墓塔和碑刻等。絕大部分像龕鑿于盛唐,其中1 0號龕側有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的造……[詳細] |
水寧寺石窟位于巴中市城東37公里的水寧寺鎮(zhèn),是古代巴蜀通往漢中的古道,即“米倉道”的必經之處,F處于巴中至通江、達川公路的三岔口上,有巴中至達川、通江的公路橫穿鎮(zhèn)前。在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以前此地稱始寧縣,因位于南北交通的要道上,當時是這一區(qū)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水寧寺舊稱“始寧寺”,古寺今已無存,而寺前沿水寧河兩岸約500米的石巖上至今仍有盛唐造像38龕316軀。其中最精彩的當數位于……[詳細] |
北山寺位于距平昌縣城40公里的得勝鎮(zhèn)上,又名北峰院。始建于明朝初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擴建,是一座佛教古剎。寺院坐北朝南,長方形田字狀,四合院布局,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分為前、中、后三院,兩側由廂房樓閣構成一體,建筑體因其地勢高低造建,寺廟小巧玲瓏。景區(qū)占地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綠化面積3800多平方米。北山寺是巴中市轄區(qū)內至今保存得最完好……[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