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天妃宮位于北岸山亭鄉(xiāng)莆禧村北門自然村,創(chuàng)建于宋紹熙三年(1292),初名“崇福夫人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莆禧城建城時,改名“天妃宮”,二進廊枋式建筑布局。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4.42米,通進深22.98米,建筑占地面積416.15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組成。懸山頂,土木結構。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中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正殿面闊五間……[詳細] |
莆禧城隍廟原名鯉江廟,位于北岸山亭鄉(xiāng)莆禧村,據傳宋末二帝避雨廟中,晾黃袍于廟中神座,故有“御賜黃袍”之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鯉江廟,改為莆禧城隍廟。清康熙年間復界后又重修,二進廊院式建筑布局。坐北朝南,通面闊12.45米,通進深24.8米,建筑面積331.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大門、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歇山頂,穿斗、抬梁式構架。廟門兩翼突出成……[詳細] |
莆禧城墻位于北岸山亭鄉(xiāng)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防倭而筑千戶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軍民在興化衛(wèi)中所千戶白仁、分巡姚鳳翔率領下于此擊敗倭寇,俘敵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圍城50余日終被戚家軍圍殲。城以條石砌筑,三面臨海,遙對湄洲島,北面靠陸,原城長2300米,高7米,基寬5米,頂寬2.9米,城門、城樓、警埔、城垛齊全?谷諔(zhàn)爭初拆城,城內尚有城隍廟、天妃宮和十字形石板路、過樓……[詳細] |
衛(wèi)里公會莆田總堂位于荔城區(qū)海街道辦事處鳳山居委會倉邊巷。1915年美國信徒過雅各和甘大衛(wèi)兄弟倡建,歷時三年完工。堂建筑面積1572平方米,坐北向南。圍墻用花崗巖條石砌筑,勒腳用輝綠巖石-漿砌。大門開間的墻厚0.65米,并向外突出0.15米。部分門、窗拱頂,兩側和拱頂石比墻面外露0.03米。木門窗均西式。檐口為出檐、翹角,加封檐板。檐口無平頂,僅四周在石墻上部做間隔突出墻面的正方形哥德式臺口線。大廳……[詳細] |
永興巖石窟位于大洋鄉(xiāng)院埔村,宋紹興年間(1131-1162)始建,元元貞三年(1297)重建,至正二年(1342)重建。祀張公、觀音、八仙、龍王等。寺石仿構,坐南朝北,石窟通面闊三間21.05米,通進深三間10.72米,占地面積420平方米。洞正面用規(guī)整條石砌成并排的三個拱券門洞。拱券頂室三間,有壁門相通。存元至正二年碑刻一通,清代碑刻二通,右側有元墓冢1座。是莆田唯一的石窟寺,永興巖石窟寺200……[詳細] |
東巖山石塔(報恩塔)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巖山報恩寺內。乾隆縣志載,塔建于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又據林氏族譜載,塔建于隋開皇元年(581)。清代學者宋際春的《麟山開皇塔》詩中有“上有開皇磚”句,證知宋石塔前身唐塔為磚塔。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占地面積387平方米,邊長4.40米,須彌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約13米。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只形……[詳細] |
興化府城隍廟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梅峰居委會廟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興化知府蓋天麟遷建原子城內西北角的軍城隍廟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萬歷三十四年(1606)、崇禎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緒年間(1875~1908),廟先后由地方府、縣官員維修、擴建。仍然保持明代風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由照墻、……[詳細] |
石室?guī)r磚塔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辦事處北磨社區(qū)石室?guī)r寺內東南側,唐末妙應禪師于此習禪,南宋妙應寺高僧祖賢圓寂后建此塔于寺西,劉克莊撰寫塔銘。明初塔廢,永樂年間(1403-1424)重建,今塔內有木檐,護欄已毀,尚存塔身。塔坐北朝南,為四角七層空心磚塔,高約20米,每層四面設佛龕,龕內佛像多不存。塔座石構,邊長3.86米。石室?guī)r磚塔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大宗伯第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長壽居委會梅園路邊,明萬歷二十年(1592)建,為禮部尚書陳經邦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規(guī)格建造,坐西向東,通面闊29.1米,通進深59.1米,占地面積1724平方米,五進,共120間。為二進合院式建筑,由外大門、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四、五進原為御書樓和花園,已毀。每進院落皆由院、廳、護厝組成,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詳細] |
延壽橋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辦事處延壽村延壽自然村。宋建炎元年(1127)由承信郎李富、評事方天貺同建,原來橋為十二墩十三孔。明宣德年間(1426-1435)圮,正統(tǒng)五年(1440)吳恩諒重建,萬歷四十年(1612)給事中黃起龍重修。十一孔十座舟形墩,為伸臂式石梁橋,跨于延壽溪上,南北走向,長91.62米,寬2.9米,高11米。橋上有石扶欄,橋北端有橋坊,上刻與造橋有關內容的銘文,另有清光緒六年石刻1……[詳細] |
云門寺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雙池巷。宋德祐元年(1275)始建,元大德九年(1305)增建,明萬歷九年(1581)、三十六年(1608)修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1987年修復。是莆田明末清初抗清斗爭據點之一。吳門人寺僧佺修,托跡于此,暗中與邑人余、黃擔等人進行抗清活動。寺坐西向東,通面闊30米,通進深116米,占地面積3480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山門、天王殿、拜亭、……[詳細] |
李富墓位于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嶺下村坪田自然村,宋代建,坐南朝北偏西40°,墓寬11.3米,通深33.45米,高13.84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墓平面呈為“風”字型,三個墓埕,三合土結構,墓丘前有花崗石祭臺,須彌座束腰有浮雕,為墓創(chuàng)建時的原構。李富墓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李富(1085-1162),字子城。南宋時,以家財募集抗金義兵,航海北上,隸名將韓世忠部,授承信郎,殿前制司干辦公事……[詳細] |
蒲坂鄭氏宗祠位于荔城區(qū)新度鎮(zhèn)蒲坂村后鄭自然村。創(chuàng)于宋代,明代鄭岳重建,清代重修,近代再修。現(xiàn)存建筑仍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坐北朝南,通面闊14.6米,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前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懸山頂,抬梁穿斗結構。柱礎雕刻精巧。該建筑是莆田市重要涉臺文物,是連接-的重要橋梁,也是研究明代建筑的實物資料。蒲坂鄭氏宗祠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東汾五帝廟位于靈川鎮(zhèn)東進村東汾自然村西南側。始建于唐代,歷代屢有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8.5米,通進深38.5米,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大坪、左右鐘鼓樓、拜亭、前殿和后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柱,明間抬梁減中柱,懸山頂,土木結構。雀替和駝峰裝飾金漆木雕,柱礎為明、清構件。廟前大坪右側存一只唐代石獅。東……[詳細] |
龍紀寺AA 龍紀寺位于蓋尾鎮(zhèn)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瑞義祖師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鐘鼓樓等)和佛祖殿。當代陸續(xù)新建岳帝廟、觀音亭、仁孝堂、哪吒廟和老人活動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闊40.1米,通進深32.5米,總面積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為六面坡頂式,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正中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獨具一格。殿外側六角壁上設有羅漢龕,供奉祀清末德化瓷……[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