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南菇民建筑群主要有菇神廟和菇民居兩大部分組成。菇神廟俗稱五顯廟,是菇民首領商議菇業(yè)大事和集中進行商品貿易的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龍南菇民建筑群共包括四座菇神廟兩座菇民居。現(xiàn)在保存較好的是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有4處菇神廟和2處菇民居,布局嚴謹、結構合理,為研究菇民的生活習俗提供了實物例證![詳細] |
![]() | 龍泉窯制瓷作坊由龍窯和作坊兩大部分組成。龍窯結構有火膛(窯頭)、窯室、窯門、煙室(煙囪)四大部分構成。外部則有窯頭前的工作間與擋風墻,窯門外的通道和護窯墻,窯頂上加筑窯棚等。作坊有瓷土粉碎(碓房)、陶洗池及蓄泥池,制瓷作坊等。與傳統(tǒng)龍泉窯制瓷工藝一脈相承。龍泉制瓷作坊共包括晚清至現(xiàn)代的作坊共13座![詳細] |
![]() | 1988年龍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革命老根據(jù)地縣,龍泉市作為革命老區(qū),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境內保存了眾多革命斗爭紀念舊址。其中5點被浙江省人民政府以“龍泉革命紀念建筑群”名稱--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龍中共龍遂縣委舊址前廳倉壇紅軍挺進師政委會會址季步高烈士故居前立面塘源紅軍挺進師師部會議舊址溪頭中共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隨軍銀行舊址……[詳細] |
![]() | 云水渠源于龍泉市原龍淵鎮(zhèn)西側巖樟溪與錦溪匯合處之蔣溪堰,上至宮頭下至馬埠,自西向東流經整個龍泉市區(qū)和大洋畈,至龍泉盆地入甌江上游龍泉溪。云水渠自西向東伴街而去,云水渠是古時先民筑堰引蔣溪之水東流入畈的人工灌溉渠道,全長5公里![詳細] |
![]() | 平水王社廟位于龍泉市龍淵街道徐山后村社殿崗,建于明代,平面呈縱長方形,朝北。通面寬6.53米,通進深9.01米,建筑占地面積58.8平方米。單體結構。前有照壁。正殿三開間,進深4柱7檁,抬梁式五架梁結構。……[詳細] |
![]() | 葉溥故宅位于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年代為明。葉溥故宅(姜家大屋)位于浙江省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136號。建于明朝,為當時名宦、人稱“葉青天”的葉溥故居,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到清代時為姜姓大戶所有,姜家大屋由此得名,現(xiàn)稱葉溥故宅,建筑面積3544.5平方米。葉溥,字時用,號槎溪。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葉溥故居建于明代晚期,葉溥故宅是龍泉市城區(qū)內規(guī)模較大的古民宅之一,平面基本上為正方形……[詳細] |
![]() | 梁安世墓,史料記載:宋廣西路提刑官的梁安世辭世后,葬老家渥川櫧數(shù)凸。墓園位于今梁村西約500米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面積約42平方米,封堆用卵石壘成,高約1.2米,前有兩級卵石踏垛。梁村自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以來,是梁姓人繁衍定居之地。2004年3月25日,麗水市政府將梁安世的墓園公布為麗水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渥溪橋此橋東西走向,因橋跨“渥山之麓下瀉,在兩崖相距中澎湃”的渥溪,故名。宋大觀年間(1107-1110),梁旃七世孫梁侅始建,歷時600余年。據(jù)《宣平縣志》載,梁侅生前樂善好施,每年年底將積谷分給貧困的鄉(xiāng)民;平常到各地采集藥材,請醫(yī)生王明道施舍給前來治病的貧民;他還創(chuàng)立義塾,供族中子弟以及附近相鄰學子無償就學。渥溪橋明朝時維修三次,F(xiàn)橋為清嘉慶廿四年(1820年)合村重建?。橋長17米,塊石單孔……[詳細] |
![]() | 坐落在蓮都區(qū)老竹鎮(zhèn)梁村西側約100米處的渥川溪上,是一座三折邊單拱石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已有460多年歷史,東西走向,全長11.95米,寬1.74米,高3.1米,凈跨11米。河橋橋臺由塊石、卵石混合砌筑,橋拱架呈八字形,斜拱用并列三根扁長條石,拱頂安置橋面石板,折邊之間以橫鎖石聯(lián)固,橋面分節(jié)三列四塊石板鋪設。橋石板北側壁刻隸書陽文“嘉靖壬寅年里人梁□造”。河橋是浙南山區(qū)常見的八字撐……[詳細] |
![]() | 石門橋,又名青陽橋,位于浙江省云和縣城新華街人民醫(yī)院門前,跨黃溪。是縣城唯一保存完好的石梁石板拱橋,長10.8米,寬3.9米,高2.2米。單孔,凈跨徑10米,無欄桿,兩端各建石階8級。昔時,橋面建有木質橋屋,現(xiàn)已拆。民國元年,洪水肆虐,淹沒縣城,唯此橋尚存,為居民留下唯一的逃命通道,時被譽為“救命橋”。石橋見證了云和千年的人居歷史。文物考察中發(fā)現(xiàn),該橋有“梅九三”題字。浮云梅氏于唐朝初年由會稽郡遷……[詳細] |
![]() | 潘里壟瓷窯址位于慶元縣竹口鎮(zhèn),年代為南宋。為浙江省境內以專燒黑釉瓷茶盞為主的窯址,其產品仿建窯風格明顯,時代為南宋早期。潘里壟窯址的發(fā)掘窯具有M型匣缽、漏斗型匣缽、圓形墊餅、手捏墊柱、柱形墊圈等![詳細] |
![]() | 項邊古宅位于安仁鎮(zhèn)項邊村,系明清古民居。建筑面積900平方米,平面室縱長方形,中軸線上依次為臺門、天井、前廳、平面道。東側有廂房,前廳五開間通面寬19.9米,通進深9.7米。兩廳皆為懸山頂,古鏡形木質柱礎,板瓦陰陽合鋪,天井卵石砌地,四圍條石砌筑,石面浮刻古錢圖形。橫梁斗拱結構,模仿宋代,十分壯觀![詳細] |
![]() | 天平山,市級風景區(qū),海拔1267米,廣闊數(shù)百畝,平坦如砥。古有楞嚴寺,始建于宋,清乾隆年間新修茸,道光年間再次將舊寺擴充,愈加宏偉,蓄于叢林中遂成勝景。其山路曲嶺隘,同治年間里人倡捐砌石30余里,嶺半有清泉一溝,曾建“聽泉”亭,F(xiàn)山頂有天平湖,水面60畝,碧綠的泉水來自湖底是非常罕見的。湖邊古寺,倒映水中,別有情越。這里峰巒競秀,云霧繚繞,水光瀲滟,松風呼嘯,為避暑勝地。它四季野花散發(fā)幽香,常年山……[詳細] |
![]() | 安仁窯址位于龍泉市安仁鎮(zhèn),年代為宋至明。從安福至安仁口的仙宮湖畔,散布著大大小小龍泉青瓷古窯址二十幾處,均系宋、元、明時代的古窯場。當湖水退落,被湖水沖刷過的古窯址就顯現(xiàn)出一堆又一堆的古瓷片,蔚蔚壯觀。從中可使游人聯(lián)想到當年“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中運瓷船舶往來如織”的繁華景象。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呂步坑窯址年代為南朝至唐,位于麗水市蓮都區(qū)城西2公里處呂步坑村西側社山的東北坡、西北坡上,緊臨甌江。1959年,文物部門對西北坡窯址進行了發(fā)掘,2001年又再次進行發(fā)掘,證明該窯從六朝晚期開始燒制,至唐末或五代停燒,主要器型包括盤口壺、罐、缸、執(zhí)壺、缽、硯、碗等。2001年的發(fā)掘出土了一件多足硯,器型特殊、工藝精美,實屬罕見。該窯采取明火疊燒這一早期的燒瓷方法,產品胎灰色,有深有淺,不太致密;釉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