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德堂位于吳中區(qū)東山楊灣村張巷80號,年代為清,F(xiàn)存單體文物建筑共7處——轎廳1棟;大廳1棟;住樓1棟;花廳1棟;書房1棟;書樓1棟;水井1口。整座建筑規(guī)模極為宏大,其布局可分東、中、西三路,皆以備弄相通。東路有花廳、書房;中路有轎廳、大廳、住樓;西路有書樓。三路單體建筑四周圍以高聳的院墻。前院墻有二道,二道院墻之間有古井一口。轎廳二坡硬山造,兩山墻頂部設五山屏風式烽火。面闊三間,進深8.0米,為……[詳細] |
慶馀堂位于吳中區(qū)西山東村陰山38號,年代為清。慶馀堂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西山仁壽堂位于吳中區(qū)西山植里下涇77號,年代為明清。西山仁壽堂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樟塢里方亭位于西山樟塢村小亭塢山坡上,系清代某官員夫人墓道上的亭子。亭為單檐歇山造,四坡小瓦屋面,面闊5.55米,進深6米,內(nèi)三界前后軒做法。青石臺基,四角設花崗石質(zhì)方形角柱,檐檁與檐枋間設一斗三升牌科。亭門兩側角柱楹聯(lián)為“善積於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開厥後傳家堂構之遺”,亭內(nèi)壁嵌碑一方,馱碑石龜棄于亭外。亭前有方形照池,亭后古墓僅存殘跡。……[詳細] |
畬慶堂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即西山島)東里村186號,建于清代乾隆年間,F(xiàn)有門屋1棟、花廳1棟、后附房1棟、大廳1棟、樓廳1棟、住樓1棟,總面積約411.3平方米的6個單體建筑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有門屋、花廳、后附房;西路有大廳、樓廳、住屋。間以備弄相通,各進單體建筑之間又有塞口墻與天井相隔,形成獨立的單元;◤d面闊三間,內(nèi)五界前后軒,內(nèi)五界回頂做法,成“三軒聯(lián)綴”形式,結構小巧,極具曲線美。難得……[詳細] |
燕貽堂,為蘇州明代古廳堂,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即西山鎮(zhèn))蔣東村辛村96號。303平方米的燕貽堂共有3個單體建筑,門屋1棟、大廳1棟、住樓1棟。坐北面南的宅院沿街而建,門屋、大廳、住樓三進。門屋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圓作穿斗式。大廳面闊五間前附兩廂樓,后帶兩廂屋,進深七檁,為內(nèi)四界前廊形式。住樓面闊五間帶兩廂樓。從燕貽堂單體建筑的構架形式和特點作出判斷,這是一座建于明代晚期的宅第民居。最讓人驚嘆的……[詳細] |
蕭宅位于甪直鎮(zhèn)中市上塘街,建于清光緒已丑(1889)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民居建筑,坐西朝東,背園面街,屋南有一條寬僅1米,長約150米的陪弄,俗稱蕭家弄,屋后原為楊家花園,現(xiàn)已變成民宅。蕭宅是甪直古鎮(zhèn)現(xiàn)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全宅結構緊湊,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充分體現(xiàn)了蘇派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蕭宅共有五進,依次是門樓、茶廳、樓廳、廂樓、飯廳,其中茶廳、樓廳是蕭宅之精華所在,廳……[詳細] |
植里古道建于清康熙年間,為植里村通往陸路的一條堤道,南北走向,全長177.75米,面寬1.4米,高0.62米,基部兩側黃石堆砌,中間留有0.5米空隙,形成泄水溝道。上鋪448塊寬0.32米,厚0.12米花崗巖條石。古道北端盡頭就是永豐橋,永豐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拱券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花崗石構置,全長18.5米,中寬2.7米,矢高3.8米,凈跨4米。兩端鋪設石級,……[詳細] |
五龍橋位于蘇州南部長橋鄉(xiāng),是龍橋社區(qū)的地界。聽龍橋村里的一位姓盧的84歲老人說,這里本來是一個集鎮(zhèn),市面相當不錯。集鎮(zhèn)的老街就在西塘河(又稱大龍港、齾塘)的東河沿,也就是五龍橋東堍。從澹臺湖沿著西塘河往北,整條老街排滿了各類商店,一溜的商行。解放前,鎮(zhèn)上有地貨行、鮮魚行、米店、香燭店、建材商店及理發(fā)店等店鋪,蘇州城里人來此買水產(chǎn)鮮貨的也是比比皆是。五龍橋東堍稍往北就是一個輪船碼頭,當年一直是從蠡墅……[詳細] |
蠡墅古鎮(zhèn)在吳中區(qū)長橋街道,是一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據(jù)傳,春秋末期,在越國任大夫的楚國貴族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后,曾在這里建別墅小居,并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蠡墅也因此得名。如今在古鎮(zhèn)區(qū)范圍依稀還能看到古鎮(zhèn)的影子。特別是四座古橋最有價值,建于清代,現(xiàn)為市級文保單位。蠡墅四古橋分布在蠡墅鎮(zhèn)蠡墅港的兩側,其中,永興橋建于清嘉慶年間,橋欄青磚砌成,東西堍4塊抱鼓石有花紋,藝術造詣很高;蠡墅橋建于1878……[詳細] |
后埠井亭位于金庭鎮(zhèn)村中南部,開鑿于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由里人徐氏所開,徐氏是遷自北方的抗金烈士徐揆后裔,井欄距井水雖僅40厘米,用水桶就能輕易提到,徐氏卻舍簡就繁,使用南方?jīng)]有的轆轤汲水,實為承襲北方的生活方式。元初大德(1297—1307)年間里人蔣棣在雙井上添建井亭,蔣棣是蔣氏遷后埠的第二代。原為南宋將軍,后應元朝之召,誥授武德將軍。仕歸后埠建“烏府”宅第及村中各巷門,添建井亭……[詳細] |
高定子與高斯道墓在西洞庭山包山寺北,吳縣市文保單位,現(xiàn)吳縣市劃歸蘇州市,自然升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文保碑介紹:高定子(公元1177--公元1247),字瞻叔,邛州蒲邱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理宗淳祐七年,年七十一歲。博通六經(jīng)。嘉泰二年,(公元一二〇二年)進士,累官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轉(zhuǎn)官退居吳中。高斯道,高定子之子(1207--1273).封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李根源《吳郡西山訪古記……[詳細] |
張墓村遺址位于越溪鎮(zhèn)龍翔村北側,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超過1米。1987年,考古采集到良渚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魚鰭形鼎足、黑衣陶圈足盤、鏤孔豆柄。馬橋文化時期的泥質(zhì)紅陶折沿籃紋罐、卷沿籃紋罐、黑衣陶簋、夾砂灰陶甗以及商周時期的內(nèi)壁有刻劃紋的圜底缽、夾砂灰陶鼎、灰陶圈足盤、缽、印紋硬陶尊、原始瓷豆、碗等。遺址保存較好![詳細] |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郭巷公社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在中部地區(qū)開挖了一條全長4.63公里的南北向主干河道,取名郭新河。開挖中,大批埋藏地下數(shù)千年的文化遺物重見天日,證明這里原先是一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后來這一遺址被命名為“郭新河遺址”。1987年,文物部門通過對遺址的全面復查,發(fā)現(xiàn)郭新河兩岸暴露的文化層堆積厚度超過1.5米,采集到石器、陶器200余件、片,其中石器有斧、鑿,陶器有鼎、壺、罐、缽及原始瓷器蓋……[詳細] |
甪直是古橋之鄉(xiāng),橋梁密度達每平方公里四十八點三座。舊有七十二座半,現(xiàn)存四十座,絕大部分建于清乾隆年前,有的可上溯宋元。橋的造型有拱形、圓洞形、梁式,橋洞有單孔、多孔,用料有花崗石、武康石、青石,大小不一,風格各異,很值得觀賞。位于中市北端的和豐橋(又稱中美橋,上圖第二),建于宋初,是鎮(zhèn)上歷史最悠久的古橋。這座花崗石拱橋,以青石為拱圈,以武康石為橋墩。每塊橋面石均有浮雕,圖案典雅,雕刻精美,而且都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