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廣東南海西南西樵山。1958年開始調(diào)查發(fā)掘。遺址是由二十多個地點組成的大規(guī)模石器制作場。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當時在露天和山洞里開采原料,以霏細巖為原料制作磨制石器,有以雙肩斧、雙肩錛為代表的成品,還有半成品和大量碎塊。或以燧石為原料制作細石器。因原料產(chǎn)地不同,兩類石器地點基本上各自集中分布,但兩者也常有共生的明確地層,可見是屬于同時期共存的文化遺物。與石制品……[詳細] |
鐘邊村鐘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鐘邊社區(qū)。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鐘氏大宗祠就“隱藏”在這里,像是躲避著世間的喧囂。據(jù)宗祠門外的石牌介紹,鐘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歷史。宗祠總面積約1156平方米,為三進三間。祠堂內(nèi)保存有典型嶺南風格的磚雕、木雕和描述嶺南風情的壁畫。與一般年久失修、雜物堆積的古祠堂不同,鐘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因為一位“掃地僧”——鐘錦垣多年如……[詳細] |
方獻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鎮(zhèn)大崗山,1992年遷至孔邊村后山。該墓葬有方獻夫遺骨,墓外立有原墓地遷來的神道碑。方獻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書院記》。2015年12月10日,方獻夫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器時代,西樵山是我國南方最大規(guī)模的采石場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鵝毛口能與之比肩,因此把它們并列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兩大石器制造場,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學意義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詞。以霏細巖雙肩石器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廣泛分布,意味著該地區(qū)“出現(xiàn)了社會分工與產(chǎn)品交換”,這些凝聚著人類早期智慧的工具,標志嶺南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到來。后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詳細] |
曹氏大宗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曹邊村委會滘北村一巷6號。該祠又名南雄祖祠,始建于明。明崇禎九年(1636年)重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深三進,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建筑。占地486平方米,裝飾古樸典雅。保存了南方獨特的蚌殼墻,對研究珠江三角洲古建筑有重要價值。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南海平地黃氏大宗祠,是佛山黃氏祠堂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特色的民間宗祠,無論從歷史、文化、藝術(shù)、建筑、工藝、民間習俗等都有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內(nèi)涵,是黃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傳承保護的重要瑰寶。據(jù)《平地村志》記載:黃氏始祖黃適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在平地開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俺缡继谩崩铮桓睂β(lián)很清楚地交代了黃氏族人的來歷:祖籍溯龍游九百載積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孫謀詒燕翼卅二傳枝分衍派至今譜牒紀三房。……[詳細] |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鎮(zhèn)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磚飾砌斗拱模樣構(gòu)筑,歇山頂,琉璃瓦滴水,四柱為西樵山粗面巖石打制,牌坊柱下鑲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龍鳳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應諸方”四字,字上石板飾人物磚雕,并有梅花、喜鵲、松竹、飛鳳、獅子等浮雕。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
“慈悲宮”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翹南約慈悲宮內(nèi),始建于明代,為山字形四柱三間樓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磚飾砌斗拱模樣構(gòu)筑,歇山頂,琉璃瓦滴水,四柱為西樵山粗面巖石打制,牌坊柱下鑲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龍鳳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應諸方”四字,字上石板飾人物磚雕,并有梅花、喜鵲、松竹、飛鳳、獅子等浮雕。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詳細] |
吳家大院原處廣東佛山南海區(qū)九江鎮(zhèn)十三灣中的第二灣,現(xiàn)在人民路40號,占地有7000平方米左右,是由越南華僑吳庚南及暢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1887年),吳庚南,祖籍九江鎮(zhèn)梅圳村。早年遠離家鄉(xiāng),到越南從事經(jīng)商貿(mào)易,進口大米、藥材販賣,清末光緒年間,經(jīng)營數(shù)年、擁有一定家財?shù)膮歉弦洛\還鄉(xiāng),購買田地,從越南等地運來的建筑材料精心修建而成吳家大院。命名為“吳庚南府第”,后改為“吳慎德堂”。宅院內(nèi)現(xiàn)存6……[詳細] |
煙橋村何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市九江鎮(zhèn)煙橋村大巷口。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筑,屬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題額為清同治六年(1867)順天舉人順德梁騮藻所書。二進三間、抬梁式木構(gòu)架、鑊耳山墻硬山頂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F(xiàn)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磚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經(jīng)歷了百年的歷史風霜后,昔日容顏展示在世人面前![詳細] |
仙跡丹泉位于佛山市南海區(qū)丹灶鎮(zhèn)仙崗社區(qū)。仙跡丹泉又稱“蟹眼雙泉”!靶费垭p泉”自古以來便分為雄雌兩泉,雄泉井口呈方形,而雌泉井口呈圓形,取義為道教中的“天圓地方”。其井水甘甜,四季長流,歷史上與其并稱“仙崗八景”的景觀,現(xiàn)大多不復存在,唯有自宋代就存在的“蟹眼仙泉”歷經(jīng)歲月滄桑,依舊潺流不息,不負“蟹泉不息”之名。……[詳細] |
四峰書院遺址,明代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鎮(zhèn)西樵山寺邊村。明嘉靖二年(1523)太;繇w創(chuàng)建。有崇禮堂、環(huán)翠樓、臥云樓、敦古堂、毓秀軒等。與云谷、大科、石泉書院并稱明代西樵四大書院;繇w講學其中,強調(diào)“為學須刻勵處恭,切當用功,從天理上思,便是窮理,窮理即所以養(yǎng)心”。曾有《心性圖解》,以訓導諸生。嘉靖后期,戶部郎中葉春及曾掌教于此。后圮![詳細] |
賢僚古建筑群三紅村位于里水鎮(zhèn)賢僚村委會,現(xiàn)存古建筑群主要以達宏鄭公祠、泗源鄭公祠、熙堂鄭公祠等祠堂,承流巷、由義巷、余慶巷、長樂巷等13條古巷道,三間兩廊鑊耳山墻硬山頂建筑民居為主,保存完好程度80%。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泗源鄭公祠,始建年代不詳,是鄭氏后代在清初為其祖先七世祖明誥授奉政大夫、禮部郎中、辛未科進士鄭泗源而建立的,清光緒年間重修,1994年曾維修。這座公祠三間三進,面積為565.44平……[詳細] |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磚屋居多,有部分為鑊耳屋,總體布局方正嚴謹,密集整齊。眾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國時期。村內(nèi)橫街縱巷,四通八達,古屋用材考究,石門框、石窗制作精細,木雕、彩繪、石刻書畫、匾額楹聯(lián)琳瑯滿目,門楣屋檐多處有雕梁畫棟,建筑裝飾中的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充分體現(xiàn)了廣府傳統(tǒng)的建筑特色,集藝術(shù)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于一體。李氏大宗祠:面積619.01平方米。四進(現(xiàn)后樓正拆,![詳細] |
黎邊村是一條姓黎的明清古村,建于1274年,由黎東、黎西兩個自然村組成,面積約20000平方米,F(xiàn)時保存著明清、民國建筑群有:祠堂、廟宇、書舍、民宅等歷史建筑100多間。黎邊村在晚清時期出了兩位朝廷大官。一位是黎東村第19代的黎延桂,他曾被清廷封為小呂宋(今菲律賓)領事,后又授為兩廣總督顧問、陸軍少將。另一位黎湛枝,他自幼家貧,但聰明好學。于光緒癸卯年(即1903年)赴京考試,高中二甲第一名,后成……[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