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蓬山南坡腹地竹林深處的秦渡庵遺址前,立著一塊花崗巖石碑,上 書“秦渡庵” 三個遒勁的大字,這是自稱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手跡。
秦渡庵遺址地勢平緩,環(huán)境清幽,翠竹藤蘿,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是個安頓歇息的好地方。相傳秦時徐福曾扎營安寨于此,命人砍柴、搭篷,開掘飲水池。至唐初,徐氏后人在此建造東渡庵一座,以作紀(jì)念。年深日久,古庵廢圮,只剩下殿堂之墻腳、汲水池。古庵因紀(jì)念秦人徐福,故稱秦渡庵。雖然古庵的確切歷史已模糊難考,但遺址的幾段殘階、幾塊基石依然還在,更有一方保存完好的石砌水池沉靜如鏡,終年不竭,似在向后人訴說那遙遠的往事。
中國古代稱為“庵”的,一般指小草屋,可見秦渡庵的規(guī)模不會很大。在這僻冷而清靜的山岙中,有這么一座小庵系住遠航的歷史之舟,可見古人在骨子里對歷史的懷念是何等深切。“秦渡庵”這三個充滿奇幻和浪漫的名字,是歷史的見證。盡管建筑物已經(jīng)毀損殆盡,但墨綠色的花崗巖石碑上,3個紅色的題字猶如一條基因鏈,使得中日交流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