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赫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錄》中。
南屏晚鐘位于西湖西南南屏山下的凈慈寺內。凈慈寺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為供養(yǎng)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南宋時改名為“凈慈禪寺”,與靈隱寺、昭慶寺、圣因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
凈慈寺初建時就設鐘樓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舊鐘太小,重鑄一門重達10噸的巨鐘,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巖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巖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巖構成的葛嶺,回音迭起遠飄大半個杭城,故有“南屏晚鐘”景致。
自宋代至清代,凈慈寺時有興廢,原來的鐘也被廢了,F(xiàn)青銅大梵鐘是在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機廠鑄造的,重10余噸、高3米,鐘上鑄有趙樸初等人書寫的《妙法蓮華經》文,計6.8萬余字。日本曹洞宗佛教徒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來凈慈寺撞鐘,辭舊迎新。
南屏晚鐘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鐘聲組成了西湖十景中兩處最迷人的晚景。凈慈寺還伴有濟公的神話傳說,寺內有“運木古井”,又稱“神運井”,引得無數(shù)游人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