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于無錫市的古運河段以吳橋經西水墩、南門至清名橋這長約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清名橋位于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會處,是古運河無錫段的最佳景點。
無錫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它北接長江,南達太湖,全長四十多公里,縱貫無錫城區(qū)。無錫古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長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吳國,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領民眾開鑿了伯瀆河。歷史上吳王闔閭功楚,夫差北上伐齊,都曾通過這條河。可見這條河當時不僅是在交通和農業(yè)灌溉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軍事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市,以河為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運河水鄉(xiāng)文化,F(xiàn)在在無錫能夠一覽這種江南江南水鄉(xiāng)生活畫的最佳角度,應該是在無錫的清明橋。清明橋兩岸的水弄堂是無錫最具特色的水鄉(xiāng)風景。兩邊民居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櫓聲 燈影后門洗汰下船,前門逛街上橋,好一幅“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F(xiàn)在雖然有的房屋已經破舊,墻壁班駁,但仍有許多人面對著這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槳聲驚夢的水弄堂流連忘返。
橫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橋是無錫古運河上規(guī)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無錫人的心目中,清明橋在歷史上的繁榮就象那幅名畫《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一樣,是古老運河歷史的符號、繁榮的象征、文化的縮影。在清明橋下生活的運河人家安逸、自足,這也許就是悠悠古運河帶給他們的那種自信與滿足吧。他們在極普通的生活中回味著過去,感受著現(xiàn)在。清明橋是一個窗口,是體味運河千百年文化遺存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