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鐘樓
在慶城縣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韻雋永、極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藝術(shù),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機(jī)的“點睛”之筆。它就是遠(yuǎn)近聞名的慈云寺鐘樓。慈云寺幾經(jīng)改建,現(xiàn)已成為博物館的住所。巍峨的鐘樓以其獨特的閱歷,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樓云集的叢林里,深沉地觀望著這個城市的變化,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登臨觀光。
鐘樓坐落在兩層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層基座東西北三面有廈房環(huán)衛(wèi),南部為寬闊的月臺。在月臺北部有一券形門洞,進(jìn)門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層基座。只見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撐著青灰色的歇山式樓頂。頂飾飛檐回環(huán),鴟吻俯仰對峙,筒瓦板瓦上下扣連,附有獸紋的瓦檔、滴水組成連續(xù)圖案,簇?fù)碇鴺情芩闹。樓?nèi),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徑逾2米、重達(dá)4,000公斤的偌大鐵鐘,在二龍交蟠鈕的連接下,高高懸掛于樓中橫梁之上。讀其銘文,方知此鐘鑄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歲了。它不僅年高壽長,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曇文字和漢文數(shù)千字,是慶陽歷史沿革的佐證,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語言文字和金代冶煉技術(shù)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因此,這口鐵鐘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已成為祖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