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洞
用“寡婦”這個詞來形容柳城縣太平鎮(zhèn)上油村委的金洞屯,是因為其中有很多奧妙。
金洞河和金洞屯居然藏在山旮旯里,金洞河口就是柳城四十硦的入口處。在美麗的金洞河口,看著孤寂的大壩,你很難想象,在70年代初,這里曾是柳城縣3大水利建設(shè)項目之一,金洞河水電站建設(shè)的現(xiàn)場。那時,大家為響應(yīng)毛主席提出的大力興修水利的號召,柳城有2000多熱血青年開著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這山環(huán)水繞的世外桃源,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金洞河水利工程建設(shè)項目當中。當年有太多這樣匆匆上馬,又匆匆下馬的工程了,誰也沒有深究金洞河水電站始終沒有建成的原因,只是在時過境遷的今天,那個熱情燃燒的歲月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但當年建設(shè)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石門上“不怕困難,人定勝天”的大字標語似乎是在向我們講訴著昨天的故事。
在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金洞河上,有一樁鮮為人知的怪事——甘蔗扎“竹排”。
以前的金洞人只會種玉米,所以有滿山滿嶺的荒地,可個個都窮得叮當響。后來政府引導金洞人開荒種甘蔗賺錢,村民們才曉得甘蔗更鬼甜。金洞畬地多,種出來的甘蔗就多,可金洞太山了,連牛車都無法通行;金洞河又太小,機動船也進不去,所以每年滿山滿嶺的甘蔗就全靠甘蔗扎成排順流而下漂出大山。村民們還常常用甘蔗扎成的排來運輸些木炭和豬牛等到山外賣,所以“甘蔗做船拉甘蔗”就成了金洞的一大奇景。
金洞每年所產(chǎn)的千多噸甘蔗都是漂出去,浩浩蕩蕩的甘蔗排十分壯觀,可說起這個村民們卻滿臉無奈。每條甘蔗排大約有7、8噸,而每條排漂到山外大概要2天多的時間,所以在柳城,金洞屯的甘蔗總是第一個砍,最后一個運進糖廠的。極不便利的交通成為影響金洞發(fā)展的最大障礙。
金洞不通車,從山口走到金洞屯要3個多小時。走近金洞屯,十多間錯落無序的破泥房被一圈竹籬笆圍在其中就是金洞屯的全部。村民說,因為生活條件太苦,很多金洞人已搬到山外謀生,原來40多戶的金洞屯現(xiàn)在就剩下8戶人家,而且是典型的“9938部隊”(留守的全是老人和婦女)。因此,用“寡婦”一詞來形容金洞不為過。
走進任何一位金洞人的家里,我們都能見到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掛著電燈點蠟燭。家家墻上都有電燈,可家家晚上都點蠟燭。村民說,他們這里不通電是柳城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不通電的自然屯之一。不通電為什么家家戶戶都裝有電燈?其實以前金洞屯利用金洞河水在村里建有個小型水力發(fā)電站,可后來也不知為什么又不用了,加上缺人管理,現(xiàn)在這個水電站就只剩下一間爛房子了。而村民家里的電燈也就成了奢侈的裝飾品。一位在金洞生活了一輩子的大娘說,家里的電燈就像她一樣孤獨,既不能發(fā)光,又沒有個伴。老人獨居守空巢在金洞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后記:金洞,一個美麗貧窮的地方;叵胨\甘蔗的無奈,回想大娘獨居的寂寞,我們也不知道這美麗的自然風光能給金洞人帶來什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金洞、認識金洞、開發(fā)金洞,讓金洞這個即將被遺棄的“寡婦”展現(xiàn)新的生命力,讓金洞人能快樂的生活在他們的故鄉(xiāng)。
鄉(xiāng)村故事多
桃源里的“寡婦”
傳說,這里曾是土匪聚居的地方,歷來只有羅、侯兩姓。當年,羅姓人家移居金洞屯,被這里的山水吸引,就叫來了侯姓人;現(xiàn)在,侯姓人家先后搬出了金洞屯,就只剩下羅姓人還守著這漂亮的“寡婦”。
太平鎮(zhèn)的故事六
桃源里的“寡婦”
如果山村也能分男女的話,上油村委的金洞屯無疑應(yīng)該屬于女性:陰柔、嫻靜。
可嚴格地說,金洞屯只是一個孀居的漂亮"寡婦":風光迷人,人口只剩下三四十人。
這個小小的壯族村屯以前有200多人,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又沒有電,搬出去的人就越來越多,到現(xiàn)在,只剩下7戶人家。
傳說,這里曾是土匪聚居的地方,歷來只有羅、侯兩姓。當年,羅姓人家移居金洞屯,被這里的山水吸引,就叫來了侯姓人;現(xiàn)在,侯姓人家先后搬出了金洞屯,就只剩下羅姓人還守著這漂亮的“寡婦”。
想來,當年選擇金洞落腳的土匪,應(yīng)該也是一個很懂得詩情畫意的人。
公雞歡快地站在村中的巖石上引吭高歌,啼聲在村中久久回蕩。金洞屯四面聳立的都是突兀而起的石山,石山上綠樹蔥蔥,真算得上是"碧蓮玉筍"。金洞,活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山村衰敗下來了。
村中小學的兩間泥磚房里只剩下堆放得整整齊齊的桌椅,如果不是上面厚厚的灰塵,外人以為這只是小學校暫時放寒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