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位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是全國現(xiàn)存始建時間最早的日本佛教凈土宗、凈土真宗的祖庭。
寺院始建于北魏延興二年(472),經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凈土祖師曇鸞于此駐錫。隋大業(yè)五年(609)名僧道綽入寺,修舊擴新。唐貞觀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謁玄中寺,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從此玄中寺成為官寺,得到較大規(guī)模的擴修。貞觀十五年(641)善導拜道綽為師,弘揚凈土法門。開元九年(721)建立甘露無礙義壇。此后,邑宰張令孫新建前殿、回廊、高門,開拓了巖崖,擴展了寺院。貞元十二年(796)九月二十二日,石壁山降甘露,唐德宗下令立甘露義壇。元和七年(812),憲宗賜名“龍山石壁永寧禪寺”,并賜寺莊150里有余。北宋元祐五年(1090),寺遭大火,僅留御書閣與法堂。寺僧道珍廣為募化,數年次第修復。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寺又罹火,堂、閣、殿、石悉為灰燼,法師元釗銳意復興,重刻了渤海高氏碑,重建了寺院,古寺煥然一新。金末兵亂,寺院又歸灰燼。元太宗元年(1231),中書省命太原監(jiān)納使崔定宣諭,改石壁寺為“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指令園明禪師惠信重建殿宇,再塑金身。至元六年(1269)封惠信高足廣安為太原路都僧錄,大規(guī)模擴建寺院。到元貞元年(1295)寺院所屬下院40余處,遍布山西省內外。元末之亂,寺院諸殿復歸烏有。明永樂十二年(1414)法師魯巖重建大雄寶殿。宣德九年(1434)修復寺院部分建筑。
嘉靖十九年(1500),法師法幢重修法堂和僧舍。萬歷三十三年(1605),重建天王殿。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立佛殿?滴跞(1694),寺僧真常募修韋馱殿。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東西兩院。同治年間,萬佛殿毀于火。光緒二年(1876)東西配殿毀于火。光緒十七年(1891)再罹火患。至此,寺院僅存天王殿、準提、接引二殿及祖師殿、鳩鴿二仙祠。民國二十一年(1932),名僧力空赴寺參拜,目睹寺院荒蕪之景象,于翌年請了世住持玄中寺。民國二十六年(1937),正空、雪俊繼錫。民國三十四年(1945),西嶺、裴家山二村各抬走寺院鐵鐘一口。民國三十五年(1946)8月,大小70尊鐵佛被毀。翌年10月,附近七主村人復搗毀大小鐵佛145尊、大小鐵鐘5口、高5米的鐵塔1座、鐵獅子2個、鐵磐7個。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圪垛村人拆去千佛閣木料及各院房梁、門板、窗戶、桌凳、牌匾多件,千佛閣悉成瓦礫。
2013年5月,交城玄中寺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玄中寺得以復興。195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首次撥款修建了玄中寺石橋。1955年初到翌年底,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東禪堂、西客廳、東西碑廊、牌樓門。并修筑地下管道,將寺西龍?zhí)稖先媵~池,同時修筑了簡易公路。1956年,象離法師住持該寺,圓寂之后,由力空、明達繼錫。文革期間,寺院損失慘重,1967年8、9月兩次被太原“四野戰(zhàn)斗隊”包圍砸搶,損失祭器財物價值10萬余元。1979年8月,重新擴建了祖師殿,新建了客堂、接待室、灶房。1982年10月,國家投資71萬元,建成四級公路4公里。1985年,重修了千佛閣。經國家7次撥巨款,寺院修葺一新。現(xiàn)存墓塔共60余座,其中南塔院30座,可辨認的17座:金代1座,元代9座,明代6座,清代1座;北塔院30座,其中可辨認的7座:元代2座,明代4座,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1座,F(xiàn)存建筑,除秋容塔為宋代建筑外,其余皆為明清重建。
景區(qū)地址山西交城縣城西北
最佳旅游時間春夏秋季
開放時間6:00——18:00
景區(qū)門票淡季:15元/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