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成年間,唐朝高僧慧寂由溈山來到宜春仰山,誅茅修“仰山寺”傳法,世稱仰山禪師,它是以溈山禪師靈佑和仰山禪師慧寂為祖,世稱“溈仰宗”,為禪宗南宗五派之一。
該寺始稱“仰山寺”,因武宗反佛,慧寂曾外出棲隱他處,故宣宗大中年間改稱為“棲隱寺”。到宋初又改名“太平興國(guó)寺”。元朝大德七年(1304年)寺被為毀,住持僧稀陵禪師募化重建,歷時(shí)8年,新寺于皇慶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敕名“太平興國(guó)禪寺”,計(jì)有殿、堂、樓、閣、寮、庫(kù)、廚等各種建筑28座,飛檐斗拱,雕梁漆棟,極為壯觀。明清以后,寺宇屢經(jīng)興廢,規(guī)模漸次縮小。
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最后一次重建,改名“興國(guó)古寺”,寺院座北朝南,分上、下兩殿,上殿為大雄寶殿,供奉有樟木雕刻,金裝彩飾的佛像?上У氖,寺廟已毀,只余斷瓦頹垣,現(xiàn)僅存寺前兩株合抱銀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