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冢又稱荊軻墓。荊軻是戰(zhàn)國時期朝歌(今河南淇縣)人,荊軻墓位于縣城南,荊軻殉義后,家鄉(xiāng)朝歌的民眾敬重荊軻,費盡周折找回荊軻曾佩過的古劍,在離他朝歌故居不遠的城南建造墓冢,春秋祭祀。朝歌城南關(guān)外的元至正元年創(chuàng)建的觀音堂(南壇)廟墻上石碑中記有:“荊軻墓冢在廟南”;清乾隆二十四年《淇縣志》載:“荊軻舊居:在縣境內(nèi),戰(zhàn)國時刺客常居于此!薄冻栲l(xiāng)志》記載:“荊軻墓冢,在城南三里許,折脛河北岸。軻為淇人,刺秦失敗后,淇地人重義行,乃收其尸葬于此。”
荊軻墓原為圓形,直徑60米,高十余米,地下有墓道,有相通的三個墓室,全部由長條石砌券。荊軻冢歷史上曾多次被盜,1929年,縣師范學(xué)校校長李道三盜掘荊軻冢,盜得古劍一柄。1969年,縣戰(zhàn)備營100多人,挑開荊軻冢,取出地下墓室條石,用于水利工程,當(dāng)時參與活動的老干部寫有《荊軻墓被毀親歷記》文章。上世紀(jì)70年代后,村民起土,致使墓冢再次遭到了破壞,自此,荊軻冢殘余40多米長高三米余的土梁。1985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