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窟篇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位于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南35公里的石渭山。該寺依山建造,石窟開鑿在離地面千余尺的半山腰上,三面為懸崖絕壁,僅北側設鐵山門一處可通寺內。原于絕壁處置木梯,供人們攀登入寺,故名木梯寺。洞窟開在距山基200米的懸崖峭壁上,橫跨九梁十溝,長500米。有崖窟、摩崖龕、走廊、自然崖龕,均置木構遮檐,北側鑿山門。木梯寺明洪武初年重建。從現(xiàn)存窟龕造像風格來看,有一部分頗具北魏、唐代風格,F(xiàn)存窟龕18個,殿宇4座,保存有歷代造像78尊,壁畫234幅。其中五號窟高4.9米,寬6.7米,深5.4米,方楣穹官窿頂。全寺以古窟龕為主的建筑群還有主皇閣、三官殿等10余座建筑。2006年5月,木梯寺石窟作為南北朝…[詳細]
九龍石窟
  九龍石窟九龍石窟(又名蝙蝠洞)游覽區(qū),是一處長約3公里的溪谷,流水淙淙,瀑布成群,花奇果異,茂林修篁,谷深洞幽,風景絕佳;特別是其純凈無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更為游客所稱頌。源自山巖的溪水清澈潔凈,甘甜醇美,多有游客傾去瓶中的礦泉水,改盛溪中的巖泉暢飲。溪岸邊長滿了茂密的小竹叢,蒼翠欲滴。放眼四周,但見近處景物風情萬種,極目天際,遠山含黛,令人心曠神怡,暗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四周群山上奇巖異石星羅棋布,如“出水珊瑚”、“猿猴望月”、“孔雀開屏”,特別是雄壯挺拔的“生命之根”,與溪下游的“生命之門”遙相輝映,渾如天作之合。沿著小溪前行,兩邊石壁徒然矗立,高達百丈,中間寬不過十多米,人行其…[詳細]
李家莊石窟
  李家莊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1公里處,屬太白鎮(zhèn)蓮花寺行政村李家莊自然村.石窟由北魏的馬勺場石窟、北宋的窯莊背石窟,金代大定十六年佛龕和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組成,共有窟龕7個、造像68尊,紀年銘文2方。馬勺場共4個龕、12尊造像、共造像風格與張家溝門石窟的造像風格基本相似,具有北魏太和年間石窟造像特征。窯莊背石窟為一大窟,平面正方形,高1.75米,邊長1.82米, 四壁造像55尊,其中舒相觀音坐像和地藏菩薩立像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和諧優(yōu)美。李家莊石窟大定十六年佛龕唯釋迦坐像1尊,莊嚴神秘。其南側開鑿的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高3.94米,寬3.09米,深3.42米,窟內彩繪泥像已毀,窟頂建造的…[詳細]
筆架石窟-三懸洞
  陽原縣城西南30公里,有玉峰山,又稱三峰山,由中間高兩邊低的三個山峰組成,形如筆架。傳說是倉頡造字時用過的筆架,當?shù)厝朔Q筆架山。筆架山海拔2000多米,山上保存了原始植被,主要有原始次森林、灌木叢,各種草本植物200多種,有30多種中草藥材,植被覆蓋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春夏季節(jié),漫山遍野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陣陣香氣沁人心脾,讓人陶醉;到了初秋季節(jié),山桃、山杏、櫻桃、榛榛、山棗、沙棘、油等山果掛滿了枝頭,紅得賞心、黃得悅目、綠得滴翠,讓人留連忘返;到了冬季,有一種叫蘭槿子的常綠闊葉小喬木,葉子由綠變黃,把大山裝扮的分外妖嬈,給人以冬去春來之感。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平衡,野生動物種類也非常多,其中…[詳細]
堂溝石窟
  堂溝石窟堂溝石窟位于涉縣城東北約35公里處的木井鄉(xiāng)木井村西北3000米處,海拔751米的堂溝山谷中,石窟面東南,鑿于山崖中部,距地面高8米。該處石窟開鑿于髓、唐,占地5.4平方米,窟門上飾拱額,門高1.4米,寬1米,門兩側各雕束蓮盤龍柱,柱外各雕力士1尊,尖拱額下雕弓形楣梁,額內飾鋪首、飛天?唛T左側雕1龕,龕內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左右兩側各雕方龕4個,龕內各雕羅漢4尊,龕門右側有摩崖碑一通窟平面方形,寬2.16米,深2.5米,三面鑿壇,正面壇上雕一佛二弟子,本尊佛已殘,結坐于放行須彌座上,兩側弟子。龕內東壁與西壁各雕菩薩1尊,窟頂蓮花藻井。該處石窟具有典型的隋、唐造像風格,雕刻藝術和手法具有…[詳細]
封龍山石窟
  封龍山 (元氏縣與鹿泉市交界處)石窟 ,現(xiàn)存兩處 ,一處在封龍山西麓的西石堂院 , 一處在封龍山東麓的東石堂院 , 東石堂院窟內造像己毀。西石堂院有窟三個 ,自西向東依次為一、二、三號。 一號窟即三世佛窟 ,主龕坐佛為釋迦牟尼佛 ,右龕坐佛為未來佛彌勒佛 , 左龕坐佛為過去佛阿彌陀佛。窟內除三尊主佛外 ,四壁還刻有 90 多個小佛龕。 二號窟為千佛窟 ,坐像為釋迦像 , 窟內四壁自上而下雕刻一排排、一組組縱橫交錯的小佛 ,共 847 尊。從雕刻內容和手法看 ,該窟開鑿略晚于一號窟 , 約在唐代前期。 三號窟為涅盤窟 , 窟內刻釋迦牟尼涅盤像 ,從雕刻手法看為北宋年間所刻。 西石堂院東側崖壁上刻…[詳細]
雙龍山石窟
  雙龍山石窟位于中寧縣余丁鄉(xiāng),開鑿于唐代,據(jù)史書《隴右金石錄》、《甘肅新通志》記載:“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chuàng)于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為唐制”,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圣地。該寺共有13個石窟,9間無梁洞規(guī)模最為宏大,為該石窟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寬13米,內塑88佛,佛龕兩側有彩色壁畫,與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畫相同,被譽為絲綢路上的小敦煌。洞外建有三層靠山樓,樓閣高聳巍峨,氣勢恢弘,與洞窟渾然一體,夜間置身聞名遐邇的“石空燈火”中,仿佛穿越至盛唐,令人神馳。該石窟頂部有明代長城逶迤而過,烽火臺星羅棋布于山頭,山北是騰格里沙漠,山南不遠處黃河蜿蜒東去,景觀壯闊、獨特,1961…[詳細]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縣城西側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現(xiàn)存138尊,多為佛教內容。其中第一號窟內的十六王子像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唯一一處以十六王子為專一題材并有可靠記銘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實物資料。與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來的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提供了佛教造像進入魯西以及向周邊地區(qū)曼延的大量文字資料。與造像共存的附屬文物有金大定年間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白佛山造像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獨具特色的宗教研究價值。2001年白佛山石窟造像作為隋、唐時期的石窟造像,…[詳細]
靜居寺石窟
  靜居寺,位于靜樂縣城南12公里處的豐潤鎮(zhèn)豐潤村南500米處,地處靜婁公路之東側。靜居寺座東向西,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寇燒毀,現(xiàn)僅存石窟8個,依山勢鑿刻功德碑兩通?邇葨|、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第1、3、5、6窟門雕火焰券面裝飾。石窟平面布局均為方形。規(guī)模較小,大部分寬2.5米、深2.5米,高1.87米。四壁均直立,平頂。除第四窟為晚唐時期建造外,其余均為唐代儀鳳二年(677)雕造。石窟洞口均為正方形狀,門楣上有石刻蓮花浮雕,門兩側有垂花雕。3號廟門蹲兩個小憎。2號窟壁上有毛筆題字。6號窟門北側刻有“南天救苦觀音菩薩”字樣。所立碑文字較模糊,風化比較嚴重。2019年10月7日…[詳細]
金燈寺石窟
  金燈寺石窟金燈寺石窟(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平順縣杏城鎮(zhèn)背泉村東的林慮山巔著名的石窟寺院—金燈寺坐落在陡崖之上。這里地勢險峻、草木稀疏、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寺院順著山巔自然走勢而開鑿,跨越明弘治到嘉靖,歷時60余年終成氣候。金燈寺建筑群,現(xiàn)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由于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其中最具特色的殿宇當屬水陸殿,殿內上置平頂天花,雕方形藻井,下為清瑩的池水,池上鑿有田字形石橋,連接左右壁、窟門及扇面墻前后約50厘米寬的臺階,迎面高高的蓮臺上,神志雄偉的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賢神靈活現(xiàn)。殿中約有90幅浮雕壁畫頗為美觀齊整。石窟是金…[詳細]
古徽州石窟群
  黃山古徽州石窟群景區(qū)位于黃山市屯溪東郊,為古徽州的石窟遺址。點多面廣,形態(tài)殊異,“規(guī)模之恢弘、氣勢之壯觀、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鮮明、國內罕見,堪稱中華一絕”。 石窟具有豐富獨特的歷史研究及觀賞價值,清涼宮宏偉雄渾,環(huán)溪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麗……石窟內重多的巨石和石雕,似禽似獸,如亭如榭,栩栩如生,渾如天然,被譽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歷史博物院。通向景區(qū)橫跨新安江的索拉人行吊橋,全長130米,寬1.8米,平日高出水面8.3米,為江南第一索拉吊橋,其徽派建筑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為美麗的新安江又添一景,江畔的20余萬平方米的沙灘、草坪景致優(yōu)美,是一處攬勝探幽、休閑游樂的…[詳細]
張溝門石窟
  張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城北的太白鎮(zhèn)爵蘆河支流平定川河西岸張溝門路旁石巖上。距縣城一百一十五公里。根據(jù)銘文,此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四九一年至四九六年)。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巖上,巖高六米,長約十一米。全窟殘存八個龕,共有造像三十一尊,其中四個龕保存較好,其余因自然和人為的傷損嚴重,造像漫漶,服飾不清。窟龕都是圓拱式,龕眉兩端鳳頭反上,啄大而長,冠曲而豐,頸部片羽文,龕內均雕一佛二菩薩.佛面形方圓,兩頰豐滿,眉細而彎,鼻直,兩眼直觀,肩寬平,袒右肩,半披肩大衣,衣裙繞膝垂于臺上,手作禪令印,結跏跌坐,菩薩分立于佛的兩側。此窟因早年被毀,現(xiàn)有遣像不多,保存亦不完整,但有開鑿銘文,為石窟分期…[詳細]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位于靖遠縣北灣鎮(zhèn)天字村東北2公里。又名紅羅寺,窟鑿于紅砂巖崖面上。創(chuàng)建于唐,清康熙、嘉慶年間重修,原有6窟,現(xiàn)存1窟,為平頂式,坐東向西,窟內有石雕一佛一菩薩和唐代造像釋迦、伽葉、阿難、觀音、力士、天王、十八羅漢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唛T為磚券拱結構,上方有木結構小閣一座,出檐處為斗拱木雕,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樓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龕一處,距地表高2米,內有浮雕殘跡,配殿和山門毀于清同治年間?咔傲粲袣埍雺K,高1.1米、寬0.81米,殘存133字,記載石窟建立經過,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兩通,陰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紅砂崖上。保存較完整,對研究唐代…[詳細]
玉山寺石窟
  玉山寺石窟位于鎮(zhèn)原縣彭陽鄉(xiāng)劉大夫村南200米。共有5個洞窟,保存石造像82身。1號和5號窟僅存殘龕,2至4號窟保存較好。2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1、深5.8、高2.95米,主佛像已毀,兩壁各有二排5個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雕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內均雕文仕造像1尊。3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5、深6、高3.6米,兩壁均鑿有三排圓拱淺龕,上兩排每龕有1坐佛,下排有武士像。4號窟為長方形,寬4.1、深5.8、高2.9米,主像已毀,兩壁各有兩排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有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均有造像1尊。其造像風格豐滿秀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石窟特征和佛教…[詳細]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 位于莊浪縣韓店鄉(xiāng)黃草村東南2.7公里。分布在長500、高80米的三處崖壁上。洞列三層,計窟龕19座。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泥塑55身、宋代壁畫14平方米。其中2號窟為倒“凹”字形壇基的方形平頂窟,內雕三佛及脅侍菩薩,為北周作品。3號窟為大型造像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造像風格濃厚拙樸,面相渾圓,軀體粗狀,為北魏風格。6號窟(羅漢洞)內塑二菩薩二弟子十八羅漢等。7號窟(五方佛洞)內塑5佛10菩薩和24尊小菩薩,兩窟造像造型得體,彩繪細膩,是難得的明代佳作。12號窟右側有墨書題記,落款為“成化十年”;10號窟為方形平頂窟,內存兩通明碑。石窟保存較好,對研究省內東部地區(qū)石窟特征和佛教藝術…[詳細]
要里石佛崖石窟
  要里石佛崖石窟位于汾西縣佃坪鄉(xiāng)要里村,時代為待定,類別為石刻及其他。坐北面南,自西向東排列共3窟,分布面積約7.8平方米。西窟平面長方形,三辟三龕,正辟像已風化,西壁塌落,東壁存供養(yǎng)菩薩1尊。中窟平面呈馬蹄形,正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其余壁面均風化不清。東窟殘,覆斗頂,正辟像頭部殘缺,東西壁存弟子像。要里石佛崖石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南北長約129米,東西長約143米,面積18416平方米。建控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北向外延伸至578縣道南沿,東、南、西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約439米,東西約541米,面積226930平方米。…[詳細]
景耀寺石窟
  景耀寺石窟位于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xiāng)光華村,石窟開鑿在長約50米,寬約20米的榆木山谷的沙礫石崖壁上,坐北向南,有43個窟龕。東西向排列為上下兩層。早年寺院巍峨,石窟壯觀,是本地佛教勝地,F(xiàn)寺院及部分石窟已毀,僅存3個洞窟內的壁畫。1-2號窟內存有清代密教壁畫,內容多為天王、護法、坐佛、說法圖及生死輪回圖等。3號洞窟形制結構類同,窟內正壁及左右兩肩壁下方均設有長方形壇基。壁畫色彩艷麗,保存較好。是裕固族最早修建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據(jù)民國10年(1921)《高臺縣志》載,景耀寺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年間(1643-1661年)。對研究河西地區(qū)古代歷史、宗教文化有重要價值。1991年公布為縣級保護單位…[詳細]
陳家洞石窟
  陳家洞石窟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莊浪縣城東北30公里處,利用天然崖坎鑿造而成,有窟龕9座,內多為宋代以后的泥塑和彩繪。其保存最完好、最有藝術和文物價值的,是成像于晉太和年間、鐫刻在一巨石上的三尊摩崖雕像,帶有濃厚的西部民族特色。而屹立于另一巨石上建造于唐代的七級玲瓏寶塔,則與三巨佛相為映襯。該景區(qū)內景色秀美,林木蔥郁,一條源于關山分水嶺的清溪從洞窟前流過,北崖峭壁高聳,危石凌空;谷底流水淙淙,幽冥渺遠。夏秋之際,輕風徐來,松濤陣陣,志書所載“洞峽松風”即屬此境,F(xiàn)在免費游覽。聯(lián)系電話:0933-6820880…[詳細]
敦煌石窟藝術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該中心陳列部分設有錄相演播廳和三個展區(qū),敦煌石窟藝術的精華和發(fā)展歷程的概況在此得以展現(xiàn)。錄相演播廳向觀眾放映有關敦煌石窟藝術和陳列中心概況的錄相片。第一展區(qū)八個原大復制洞窟是敦煌莫高窟各時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現(xiàn)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多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第二展區(qū)為“敦煌石窟文物陳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設有敦煌莫高窟的創(chuàng)建,敦煌壁畫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創(chuàng)建過程和畫工繪制洞窟使用過的繪畫工具。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精美的古代絲織物、藏經洞發(fā)現(xiàn)的古代寫本真跡、敦煌花磚藝術等陳列單元。第三展區(qū)位于陳列中心展廳的二樓,是輔助展區(qū),可以舉辦各種展覽和專題文物陳列。地址: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景區(qū)內(莫…[詳細]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縣東北太白鎮(zhèn)葫蘆河支流平定川馬家老莊,距縣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長約40米,共開龕30余個,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較大外,其余為圓拱形殘龕,高約1米左右。雕造題材多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薩,一交腳菩薩兩肋侍菩薩,觸多寶并坐說法,千佛等。保存較完整的13號龕的釋迦并坐說法圖,,雕刻精細,形象豐滿,眉秀鼻直,面形方圓,表情喜悅,身著半披肩大衣, 內著僧碑,結跏跌坐,衣紋線條流暢,5號龕內雕主佛及兩肋侍,工藝亦很精湛,主佛結跏跌幽,身著通肩大衣,衣紋用極細古而均勻的線條表現(xiàn),富于律感,此例恰當,神態(tài)自若,堤造詣很高,極具代表性的佳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