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伊桑阿墓石刻
  伊桑阿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墓地坐西朝東,面積約7500平方米。原有三合土寶頂三座,毀于70年代初。墓前有華表、石獅、螭首龜趺碑、牌坊等,是我國保存相對完好,且規(guī)模較大的清代大臣墓之一。伊桑阿,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初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伊桑阿墓,位于房山區(qū)韓村河鎮(zhèn)皇后臺村。伊桑阿墓石刻于2001年7月12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伊桑阿墓石刻眾多,在石牌樓的前面有華表1對、螭首龜趺碑一座、石獅1對。最前面的1對華表都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底部須彌座呈八角形,須彌座的上、下枋和束腰部位,雕刻著仰覆蓮花和云朵。座上置八角形石柱,柱頂蹲坐望天…[詳細]
顧昊墓石刻
  顧昊墓 石刻 [浦口區(qū)珍珠泉風景區(qū)佛手湖半島上�明代�市文物保護單位] 顧昊,生卒年不詳,字欽甫,號石坡,世居浦口顧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鄉(xiāng)試中舉,后出任嘉興府通判。當時,倭寇對我東南沿海江浙地區(qū)的劫掠最為猖獗,1552年后的三、四年間,江浙沿海軍民被害達數(shù)十萬人。顧昊上任后重視軍事訓練,以提高士兵的戰(zhàn)斗力,當時嘉興總督軍務(wù)張經(jīng)對他非常器重。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在內(nèi)0的配合下,突然難犯嘉興,張經(jīng)命顧昊帶兵反擊。顧昊在平望縣將倭寇包圍,“斬首180級,降者數(shù)百”,有力的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由于顧昊抗倭有功,朝廷特給他“賜奉一級,赤金二鋌,毳衣一裘,升任云…[詳細]
石棚山摩崖題名石刻
  石棚山摩崖題名石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辦事處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處。有金代石刻“新設(shè)山路記”題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題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風”題刻、清代石刻“吳廷翰詩刻”、“王先謙題刻”、“師亮采題刻”以及“萬花巖”、“錦巖”、“石曼卿讀書處”等無年款的題刻。碑刻有明代“畏巖”碑和“太守張公去思碑”等。石棚山石刻的書體,有篆隸楷行,各具功力,題刻多題巖石之形態(tài),景與題刻融為一體,更為引人入勝。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歷史、地理以及明清以來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石棚山東澗溝,南至石棚山南澗溝,西至石棚山西澗溝,北至王莊水…[詳細]
南山摩崖石刻
  唐—民國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縣英城鎮(zhèn)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個山峰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腳建有“萬壽寺”,寄寓壽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時期南山建有亭臺樓閣等32個景點,吸引著歷代游人賦詩題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貞陽縣令侯著為南山景點“涵暉洞”題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題摩崖石刻。從唐代至民國,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題,現(xiàn)存106題。其中唐代5題,宋代59題,明代11題,清代9題,民國2題,年代不明的20題。內(nèi)容有題名、題記、題字與詩刻,以詩刻為最多。書體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湞陽果業(yè)寺開東嶺洞谷銘并序》,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被貶英州時,帶著幼子…[詳細]
崆峒巖摩崖石刻
  明—民國 陽春 崆峒巖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城西崆峒巖洞內(nèi)。原有石刻近百題,因年久風化剝落和人為的損害,現(xiàn)保存較完好的44題。從明代至民國時期,其中摩崖石刻37題,碑刻7通。陽春崆峒巖,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黃帝問道于崆峒”而得名。它與河南汝州,陜西臨洮、嶺東定安的崆峒諸山并列。洞內(nèi)石鐘乳奇特,巖洞寬廣,歷代文人騷客紛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親臨探勝。崆峒巖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點,有題字、題句、題詩、題銘,內(nèi)容有描情寫景、狀物記人,字體有篆、隸、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巖”三字及其聯(lián)語:“洞開重門虛曠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點隱冥處,變態(tài)萬種透天機。”石刻高1.8米、寬1.4米!搬恰[詳細]
黑山石刻畫像
  黑山石刻畫像,在嘉峪關(guān)市區(qū)以西約20公里的嘉峪里。這里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山溝寬約24米。畫像石刻散布在懸崖峭壁之上,共30余處,綿延約1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獷有力,巖石呈黑紫色,刻石浮雕較淺。內(nèi)容涉及狩獵、騎射、舞蹈等。黑山石刻畫像可能是羌族、大月氏、匈奴族的早期文化。黑山巖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位于嘉峪關(guān)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峽崖壁上,是1972年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查,共發(fā)現(xiàn)有自戰(zhàn)國至明代的巖畫5處,共計153幅。甘肅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山,古稱洞庭山,是馬鬃山系的一個小支脈。巖畫就分布在石關(guān)峽口、四道溝、紅柳溝和摩子溝等處,綿延2公里的黑山峽兩側(cè)的峭…[詳細]
月巖石刻
  月巖石刻時代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道縣月巖村,此為湘南地區(qū)石刻聚集地之一。月巖在遠古時期由于河流沖刷,形成河道穿山溶洞。后洞頂部塌陷,堵塞河道,河流變成陰河從附近巖洞中流出,這里成為天然巖室。洞中頂部塌陷部分形成大圓形天窗。東西兩洞口高大如城闕。游人入巖洞,仰望天空,初如月的上弦,再進入中央,天空如滿月,將出洞口宛如月的下弦,故稱月巖。明地理學家徐霞客游此,謂“永南洞三,月巖第一!倍磧(nèi)兩側(cè)巖壁題刻甚多,共有明清題刻54方,如“月巖”、“寒巖”、“鴻門竅”、“理學淵源”及詩詞游記等。當?shù)厝罕娭^:清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率太平軍進道州時,曾游此,并題詞鐫于巖壁,今已不存。巖上有0,傳為北宋理學…[詳細]
大龍門摩崖石刻
  大龍門摩崖石刻位于淶水縣九龍鎮(zhèn)大龍門城堡西北0.5公里處,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峽谷兩側(cè)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金、明、清各代均將此視為軍事要塞,在峽谷東部盡頭,建有城堡,歷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處“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許多古代名人的詩詞題詠,系當時巡防駐守關(guān)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全峽摩刻20多處,最為醒目的是明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東嶧陽進士賈三進題寫的“萬仞天關(guān)”,字高2.7米,寬1.8米,氣勢磅礴,灑脫雋秀,堪稱藝術(shù)珍品。其余各處題字均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勝”,為明萬歷年間都門守口把…[詳細]
通真巖摩崖石刻
  北宋—民國 陽春 通真巖摩崖石刻位于陽春市春灣鎮(zhèn)東南面的通真巖內(nèi)。通真巖是由于宋真宗賜名“通真巖”而得名。原名銅石巖。巖內(nèi)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銅石禪林曾享譽全國。通真巖摩崖石刻琳瑯滿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壞,現(xiàn)保留宋至民國時期石刻僅20題。其中宋代4題,明代5題,清代6題,民國2題,無年代3題。石刻字體隸、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賜名“通真巖”三字,鑲嵌在寺門,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塊一大字,字徑0.35米。相傳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廣西貴縣劉三姐到此定居傳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聞知甚悅,將宋太宗御書藏于洞中,并賜名“通真巖”,意為通向仙境之巖也。石刻最早為北…[詳細]
瞿塘峽摩崖石刻
  瞿塘峽摩崖石刻在瞿塘南岸白巖山西側(cè)榜江處,有一片面積達千余米的大青石,上下數(shù)十米,布滿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這些石刻均為陰刻,字體有楷、隸、草、篆等。內(nèi)容涉及面很廣,既有對統(tǒng)治者的-,也有對夔門勝景的贊美,更有抗日救國的豪邁宣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shù)位于瞿塘峽鳳凰泉邊的《皇宋中興圣德頌》,該石刻高4.1米、寬7.2米,面積29.52平方米?逃谒未榔吣辏ü1171年),南宋著名書法家趙公碩書,趙不憂撰文,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個字,字徑20厘米。內(nèi)容是贊頌?zāi)纤胃咦诙U位于孝宗的美德。光緒《奉節(jié)縣志》載:“字如碗大,舟行峽中,遠望可讀。壁陡通江,水急岸高,…[詳細]
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寧區(qū)淳化鎮(zhèn)劉家邊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江寧縣淳化鎮(zhèn)劉家邊村南。蕭正立,蕭宏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初封羅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陽尹,梁天監(jiān)十年(511)卒于任,謚“敏”。蕭正立墓東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現(xiàn)存2種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2,南雌北雄,相距16米。南辟邪長2.20米,高1.95米,右翼及胸部有裂紋,頭后部殘。北辟邪長2.15米,高2米,頭部剝蝕嚴重,舌、尾殘。二獸造型頭小身長,體態(tài)豐腴矯駿,翼、脊及前胸均刻有一道凹溝,…[詳細]
葫蘆山摩崖石刻
  北宋—現(xiàn)代潮州葫蘆山摩崖石刻位于潮州市葫蘆山。葫蘆山舊稱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稱湖山或西湖山,葫蘆山既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又是摩崖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巉巖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崢嶸突兀,或懸崖削壁,或傍水臨波,為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芍^逢巖必刻,無石不銘。自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雖歷經(jīng)劫難,至今仍保存138題,其中宋刻16題,元刻1題,明刻24題,清刻28題,近現(xiàn)代18題,年代不詳48題。這些石刻的內(nèi)容,有贊美湖山的、有抒-懷的、有記述游蹤的,還有重要記事、科舉題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體則包括真、草、隸、篆、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詳細]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位于丹麥的日德蘭半島東部,耶靈是丹麥王國的誕生地。這里保存著教堂、墳?zāi)购涂逃腥缒嶙帜傅氖葰v史遺跡。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坐落在兩座巨型的墳?zāi)怪g;簡樸的石造教堂里,有公元12世紀初的繪畫;正殿下面寬敞的祭室曾出土過中年男性骨骸的一部分和國王服裝的碎片。據(jù)推測,這可能是哥爾姆老王的墳?zāi)埂勺鶊A錐形的巨型墳?zāi)故菄跄,北面一座建于公?58年左右,里面的大寶藏室藏有許多珍貴的藝術(shù)品。國王和王妃的遺體在移往教堂之前,曾經(jīng)安放在這里,如尼字母的石碑聳立在教堂的前面,是丹麥文字藝術(shù)最古老的作品。其中,哥爾姆石碑高1.4米,寬約1米,厚0.5米;哈拉德石碑高2.4米,寬2.…[詳細]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態(tài)旅游廣場,位于瑜伽小徑旁,北靠紅珠頂,瑜伽河緩緩流過,倍添一份靜謐和雅趣。面對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遠的歷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氣勢。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領(lǐng)袖”九個朱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對峨眉山“第一山”的評價。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國第一山也!保ㄎ簳x?寶掌千歲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頂為七十里,過于岱宗三十里,孤絕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保ㄔ?郭翼《雪履齋筆記》);“神州有三大道場,為震旦佛國…[詳細]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鏵刃山”,又名“廣華山”,距大足縣城南2公里。南山自古就被列為大足十景之一。山頂至今尚存古玉皇觀遺址,山中古木參天,蓊郁蔭翳,修篁夾道,曲徑通幽,向來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稱,是歷代文人墨客納涼品茗,吟詩作賦的最佳去處。清大足縣令張澍贊曰:“夾路松聲涌翠濤,叢皇秀色上霜袍,偷閑來問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蹦仙绞撸蛭挥谀仙降妹,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中罕見的,神仙體系完備的純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書卷氣最濃的一處石窟。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補,作品通編15號。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洞,龍洞,宋碑5通,題記7則,清碑15通,清、民國楹聯(lián)各1幅。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民國肇慶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慶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風景區(qū)上慶云寺路邊石壁、往飛水潭路邊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風景區(qū)內(nèi)石壁,共76題,分述于下:云溪風景區(qū)內(nèi)石刻31題。其中唐代1題,位于老龍?zhí)秱?cè)涅槃臺石壁,題字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較古,價值較大,為唐刻之珍品。清代1題,建國后16題,年代不詳13題。往飛水潭路邊及潭的四周石刻31題。包括清代14題,民國9題,建國后3題,年代不詳5題。其中民國5年(1916年)李開侁題名較有名,題名云:“民國五年七月二十七日,黃岡李開侁、新興李耀漢、丹徒呂鴻元同游到此留題”。石刻高0.47米、寬0.72米,楷書。題名中的李耀漢,新興人,民國初年曾…[詳細]
郁林觀石刻群
  郁林觀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飛泉村“獅子巖”下,共有16處石刻分布于附近山崖上。其中著名石刻計有8處。其一為唐開元七年(719年)鐫于“飛泉”前一塊巨石上的“東?h郁林觀東巖壁紀”,為海州司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未著書刻者名款。文24行,行17字,字徑10厘米,八分書。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的描述云臺山風光名勝的游記;書法風格頗似“石門頌”,但結(jié)體更為方整,被收錄于《金石錄》,向為歷代金石家所重視。其二,為祖無擇三言詩刻,篆書,鐫于北宋慶歷甲申年(1041年)。祖無擇作詩,蘇唐卿書丹,王君章鐫刻。其余為譚亨甫詩刻、宋四士題名、劉居實題名、王邦美題刻等。另外,還有明王同和清黃道傳的題刻。該石…[詳細]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城南28公里大河店鎮(zhèn)大石碑村白公路左側(cè)的懸崖上,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鐫刻,雷簡夫撰文并書。青泥嶺是古蜀道中最為艱難險阻的一段。這里峭壁千仞,高聳入云,江水滔滔,吼聲震天,道路崎嶇,九曲八灣。公元1056年,利州路轉(zhuǎn)運使李虞卿因青泥嶺道路過于艱險難行,倡議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與知興安軍劉拱、權(quán)知長舉縣事良友、順政縣令商應(yīng)祥、河池縣令王令圖發(fā)動數(shù)縣軍民,費盡周折,歷時4月,修成自河池驛至興州長舉驛新路50里,沿途作棧道閣道2309間,郵亭、營屋、綱院382間,縮短舊路里程33里,廢掉青泥驛,減省郵兵驛馬156人騎,每年減省驛廩鋪糧500…[詳細]
龍龕道場銘并序摩崖石刻
  唐 羅定 龍龕道場銘并序摩崖石刻位于羅定市蘋塘鎮(zhèn)譚禮村龍龕巖石室內(nèi),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巖壁上,寬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積約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數(shù)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鐫刻精湛嫻熟。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年)刻,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wèi)將軍陳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內(nèi)有武則天創(chuàng)制新字10多個,六朝碑版別字百多個,以六朝駢體文寫序!洱堼惖缊鲢懖⑿颉肥菑V東現(xiàn)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嶺南現(xiàn)存最早的唐刻,歷代金石家對龍龕巖石刻給予極高評價。由于石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學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書法等多方面,…[詳細]
大石門摩崖石刻
  大石門摩崖石刻位于雙溪鄉(xiāng)大石門村門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猶至雙溪以公路,北臨雙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約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詩一首,文字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石邊石壁較窄,字略顯小,有一指大,左邊字形漸大,有的達三指寬。字體屬正楷,工整絹秀;雕法為陰刻,剛健、有力度。文字內(nèi)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蔥蘢;石瀨淺淺,飛龍翩翩;壁立中柱,波濤洶洶;形曰靈龜,羲文是宗;顯千萬世,申錫天窮;蔚起人文,有虞歌風;猗與勝地,於焉托蹤。建興二年虞去虎書。以上字面分析,這是一首贊美山河、抒發(fā)文人情感的詩篇,可能出自當時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鑒于當時國事混亂、戰(zhàn)爭頻繁,文人難以施展才華,流露發(fā)泄心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