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許昌張公祠(張飛廟)
  介紹:亦稱張飛廟,位于許昌東南18公里張潘鄉(xiāng)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積10000平方米。廟中奉祀張飛,還有劉備和關羽。據傳此處曾是東漢許都官驛,他們兄弟三人來見獻帝時曾駐此。廟內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漢司馬張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贊張飛的智勇節(jié)義。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內,故又稱包公寨。原有殿、堂、樓、閣、亭、臺、庵20余座,鱗次櫛比,巍峨壯觀。雖一些建筑被毀,但遺留奇觀依舊,一是廟前“三姓樹”,俗稱劉、關、張拴馬柏,無不望而稱奇。二是山門洞內兩側之風雨石,可測陰晴風雨。三是廟門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門,還是山門,上是門樓又是戲樓。四是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兩通地震碑。景點位置河…[詳細]
永安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于永安下吉山中心,這里是抗戰(zhàn)時期省教育廳所在地、古祠堂,市級文物保護點。劉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面積595平方米。每年農歷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劉姓后代在此祭祀開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劉貴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從漁沄遷吉山)。因是劉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戰(zhàn)遺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處。劉姓是中國當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劉姓,郡望彭城(今江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之第劉交的后裔。據《劉氏族譜源流序》載:劉氏入閩始祖劉賜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從江西廣信府鉛山縣遷徙劍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孫劉天牧,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縣城頭。第五代劉章于…[詳細]
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是為紀念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而建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奮力抗元被俘至元大都(北京)后,囚禁于兵馬司土牢近4年時間,于1283年就義于柴市。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按察司副使建祠堂。明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列入祭典。明宣德、萬歷、清嘉慶、道光,以至民國期間均有修葺。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門、過廳、堂屋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過廳內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遺物和文天祥手跡等展品。院內尚有一株古棗樹,枝干向南傾斜,傳說為文天祥手植。1979年,文丞相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修繕后對外開放。1995年又主要由文氏后裔捐款修飾一新。景點位…[詳細]
新坡許氏宗祠
  茂名市新坡許氏宗祠位于市區(qū)新坡路西端的新坡村,許氏祠歷史悠久,是茂名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大型祠堂之一。始建于清代嘉慶初年(1796),經歷多次重修,主體結構未變。許氏祠歷史悠久,是茂名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大型祠堂之一。始建于清代嘉慶初年(1796),經歷多次重修,主體結構未變。從整體的形制到細節(jié)的裝飾上都飽含明、清時期嶺南地區(qū)的古典建筑風格,具有很高的建筑價值、美學內涵、人文價值。三進三間開,建筑面積635.5平方米,面寬14.6米。二進中亭前后左右各一天井,共四口,喻意著許氏宗族財源廣進,官運享通,四水歸堂。整個建筑根據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則,按平面方形的布局、嚴謹對稱、虛實相間。祠宏偉軒宇,各種裝飾…[詳細]
萬氏宗祠
  “萬氏宗祠”位于南昌縣向塘鎮(zhèn)合熂村近團萬家自然村中部,建于1932年,是附近萬姓的總祠。宗祠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總面闊34米(中間主體部分面闊20米),總進深27米(兩邊副祠進深15米),總占地面積750平方米。青磚砌筑,磚木結構,歇山屋頂,土瓦覆蓋。墻體下部為紅石肋腳,厚實穩(wěn)健。進大門為前廳,內空高大(現(xiàn)吊了假頂),左右兩邊可達副祠。過前廳為祭祀祖先的后堂,空曠莊嚴,后部擺放祖先牌位。對研究民國年間的祠堂建筑有重要意義。“萬氏宗祠”南面一塊大空地,西南約100米是合熂小學,西邊約10米外是村中水泥路,東、北兩邊約10米開外是普通民居。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詳細]
張家祠堂正廳
  張家祠堂正廳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后白鎮(zhèn)蘆江村原有三組建筑,五進,中軸為家祠,左右兩廂為住宅,現(xiàn)存中軸第三進第一個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11米,長24米,檐欄高4米,七檁,硬山式頂,屋頂坡度平緩。梁柱均為粗大的楠木,故又稱“楠木廳”。廳內立柱上有青石覆盆柱礎,欄頂作卷剎,構架的聯(lián)接結構,多采用形式簡單的斗拱、蜀柱,墊板,正中明間脊檀左右下側裝飾三角形的簡單木雕,其外緣置叉手,梁作月梁狀,立梁略有琴面,梁底沿邊刻雙線。斗拱外檐二攢一斗三升,內部梁枋間出單拱與重拱,不出挑,內外斗拱坐斗均刻花瓣狀,有方有圓。地面皆用方磚斜鋪。該建筑為明代所建,形制古樸,結構簡明,用材碩大,裝飾沒有繁瑣之感,在寧鎮(zhèn)地…[詳細]
蜆西李氏大宗祠
  蜆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蜆崗鎮(zhèn)蜆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擴建,歷代有維修,2004年大修。坐東向西。總面闊12.8米,進深36.2米。為三開間三進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頂,正、斜脊均為博古脊,墻楣均繪有壁畫。花崗巖石腳。兩進之間均有兩廊和天井。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封檐板雕嶺南佳果。前廊蝦弓梁上置獅子頂如意云紋,雙步梁上設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戲曲人物。二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脊飾亦同頭進。梁架為穿頭式,前廊為卷棚頂。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紋飾。后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脊飾亦同前。蜆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裝飾工藝精湛,人物雕刻精細,漆金更顯建筑裝飾華麗,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詳細]
文祐王公祠
  官田文佑王公祠該宗祠位于永漢鎮(zhèn)王屋古村,是四進四合院式布局:一進頭門,二進“世德堂”,三進“福壽華堂”,四進“祖堂”。據村中族譜記載,大約在元朝末年,一個叫王文祐的人為了本族的開枝散葉,從廣東增城棠村遷到龍門縣永漢鎮(zhèn)。他選擇了永漢鎮(zhèn)以南,在永漢河西岸的一處平原安居,成為現(xiàn)在王屋村的開村始祖。到了明末清初,王文祐的子孫耗費十八年建造了文祐王公祠、凌云閣等標志性建筑,逐漸形成有建制的村落。歷經約750年的繁衍生息,王氏后人已經傳承到第二十五代,成為永漢第一大村,200多間清代古宅屹立近40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2015年12月10日,文祐王公祠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姜祠堂
  年代:明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水亭畬族鄉(xiāng)西姜村坐東朝西,布局為前后四進,并設廂房,二進中廳獨立,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頭門已毀,儀門面闊十一間,進深為六架后檐廊式,用中柱,硬山頂,前檐原設有磚雕門樓,明間設活動戲臺,中部數間已毀。中廳五開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帶前后廊,冬瓜梁,青石臺基為二層,第一層高0.52米,第二層高0.38米,明間金柱為梭形,歇山頂。后寢面闊五間,進深六架前檐廊式,用脊柱,臺基高0.86米,硬山頂。后廳兩側各有一小院,為三間二過廂。后進由后廳、兩小院構成明五暗十一的格式。中廳兩側、前進與后進間各設廂房七間。西姜祠堂,雕飾古樸,用材較大。是我省一處規(guī)格較高、規(guī)模較大的…[詳細]
于謙祠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縣(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因“謀逆罪”在北京遭冤殺,后魂歸故土,遺骸安葬于現(xiàn)址。冤案經平反昭雪,明孝宗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F(xiàn)墓區(qū)為1982年重建,由墓區(qū)與祠廟區(qū)組成。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各廳、殿陳列著于謙生前史料、實物等。墓區(qū)松柏圍繞,莊嚴肅穆,與岳廟一同成為西湖邊不可多得的愛國教育人文景觀。于謙《石灰吟》千錘萬擊出青山,烈火焚毀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交通:位于西湖三臺山麓。乘4路、308路、599路公交車到赤山埠站下車,然后步行前往。浙江紹興市…[詳細]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舊址-楊氏宗祠
  洞口曲塘楊氏宗祠位于洞口縣竹市鎮(zhèn)曲塘村,建于1914年。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3590平方米。前后三進院落組成,主體建筑有大門(戲樓)、中堂、祖先堂、兩側廂房和鐘鼓樓等。此祠堂的最大特點是正面并列三座西洋式的牌樓門,表明清末民初這里已受西洋文化的影響。中門四柱沖天,大門上方楷書陰刻“楊氏宗祠”石匾,石匾上部題有“清白第”三字。進入大門后,里面的建筑又全是中式,整個建筑完全是中西合璧。大門后面是戲臺,進大門后從戲臺下穿過進入庭院,戲臺重檐歇山頂。曲塘楊氏宗祠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舊址。1938年秋,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由武昌遷至湖南武岡,簡稱“黃埔軍校武岡分!保淝练植烤驮O于此…[詳細]
劉烈士祠
  劉烈士祠位于城北街。是辛亥革命后臨時革命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劉道一而修建的祠堂。劉道一(公元1884—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炳生,原籍湖南衡山,后隸籍湘潭。留學日本時,與秋瑾等組織十人會秘密團體,倡言革命。又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為“草鞋”(將軍)。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干事等職。次年回國,聯(lián)絡會黨、新軍、發(fā)動萍鄉(xiāng)、瀏陽、醴陵武裝起義,不幸事機泄露,被捕犧牲。遺體葬于長沙岳麓山。劉烈士祠原房屋四進共40余間,現(xiàn)存后進7間,通過整修,已煥然一新。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正廳懸掛有孫中山、黃興悼念烈士的挽詩。此外,尚有其他文物100多件,供…[詳細]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qū)下藤路位于倉山區(qū)下藤路199號,為明洪武年間,蔡襄第八代孫蔡伯起遷居福州下渡后集資興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知福州,卒謚“忠惠”。2003年南遷60米,復建于今址。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從西向東,依次為門樓、正殿、拜亭、祭廳、議事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雙坡頂。大門正面匾額楷書“蔡忠惠公祠”;后壁墻匾額“蔡氏宗祠”,結構嚴密,筆力遒勁。前回廊墻上嵌蔡襄楷、行、草體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詳細]
仙溪王氏大宗祠
  王氏大宗祠俗稱“老虎祠”,在潮安縣庵埠鎮(zhèn)仙溪管理區(qū),座西南向東北。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30年重建,歷1831、1930、1981年重修,現(xiàn)保持清代中后期的建筑格局和裝飾。王氏大宗祠二進一拜亭,寬30.61米,深34.25米,左右配火巷。祠前場地寬敞,有麒麟照壁與祠門相對。這個祠堂的建筑和裝飾比較講究,門前的石雕構圖層次分明,美觀大方,屋頂的平脊和斜脊都裝飾嵌瓷塑,以古代戲曲為題材。屋檐的嵌瓷塑人物凌空飛出,栩栩如生。祠后進梁架結構和油飾精美,拜亭單檐四垂,工藝考究。亭內有“榜眼秋臺”牌匾,為旌表南宋名宦王大寶而立。王氏大宗祠為潮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詳細]
清獻崔公祠
  清獻崔公祠 位于佛岡縣水頭鎮(zhèn)豐聯(lián)村。建于明代,清末毀于火,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祠坐北向南,硬山頂,風火山墻,綠色琉璃瓦筒飾邊。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兩側建襯祠,分別置青云巷間隔。建筑面積427平方米。 祠門匾額書“清獻崔公祠”五個歐體大字,為明代學者陳獻章(白沙)手書。第二進檐下懸 “嶺南間氣”匾。此匾原是廣州崔公祠之匾,該祠毀后,此匾北遷于佛岡崔公祠懸掛!皫X南間氣”是廣東布政使陳性學所題,吏部侍郎李昴英書。崔清獻(1157~1239年),名與之,號菊坡,增城中新崔屋人,南宋紹熙癸丑(1193年)科進士,官至右丞相,卒后封南海郡開國公,謚“清獻”。 1986年佛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詳細]
吳嘉紀祠堂
  吳嘉紀祠堂,坐落于東臺市安豐鎮(zhèn)南石大街8號,祠堂為磚木結構,前后兩進平房,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進大門另有兩間-房,建筑面積18平方米,前門臨街,后門通海河邊.吳嘉紀,泰州安豐場 (今東臺市安豐鎮(zhèn))人,字賓賢,號野人,明末清初聞名的布衣詩人。他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其詩詞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風格遒勁,語言樸素,運思深刻,著有《陋軒詩集》。吳嘉紀的妻子王睿是清初詩壇上一位富有才華、志趣高潔、能與丈夫唱和的女詞人,一生留下了許多富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詞作,她的詞集取名為《陋軒詞》,夫婦二人,一詩一詞,珠聯(lián)璧合,被傳為文壇佳話.紀念明末清初的愛國詩人吳嘉紀,F(xiàn)列為鹽城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西馬寧何氏大宗祠
  西馬寧何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西馬寧大巷二巷11號。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六年(1826)、咸豐十一年(1861)重修。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三進,面闊15.30米,進深57.80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麻石、紅砂巖石腳。頭門進深兩間十三架,前設四步廊。門框內陰刻道光年款。門枕石、隔架科石雕精致生動。中堂列宿堂進深三間十一架,前后雙步廊。前帶麻石砌就的低矮月臺。后堂進深三間十一架,前后雙步廊。堂內存同治八年(1869)的圣旨木匾。祠堂石刻、木刻、磚雕、灰塑保留較好,壁畫可辨出題款,是較具代表性的清代順德宗祠建筑。2009年7月,西馬寧何氏大宗祠被列入…[詳細]
馮氏宗祠
  馮氏宗祠位于翠亨村東部,是孫中山幼年讀書處。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東,占地118平方米,磚木結構。馮氏宗祠是翠亨村馮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后期曾作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農家子弟學習四書五經,進行啟蒙教育。清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孫中山曾在此讀書,并對塾師只要求學生背書而不給學生講解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在此期間,孫中山與陸?zhàn)〇|等同學結為好友。馮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多次對該祠堂進行保護性維修。馮氏宗祠,為硬山式磚木穿斗抬梁混合結構,抬梁為瓜柱形穿斗。二進四間并辟有廚房建筑布局,二進前置有天井。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馮氏宗祠確定為市文…[詳細]
淄博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臺縣新城鎮(zhèn)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 該祠初建于1588年(明萬歷十六年)建成,當時規(guī)模宏大,但現(xiàn)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梁上飾有彩繪,內壁墻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后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xiàn)拓為王士禎紀…[詳細]
宛氏宗祠
  宛氏宗祠位于白沙鎮(zhèn)宛旦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系湘南頗具特色和規(guī)模的民間祠堂建筑之一。宛氏宗祠從清同治八年開始興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竣工,歷時四年。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64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正門廊廡,左右?guī),中廳,后堂及中廳與后堂連廊等組成,為磚、石、木結構圍合式庭院。附屬文物包括:惜字石塔、崗子口駁岸碼頭、楊溪石板古道、古樹名木等。該宗祠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格局,文物本體建筑真實且完整,是集祭祀、議事、文治教化于一體的綜合功能性建筑。其建筑形制,石雕、木刻、泥塑彩繪工藝等技作,都有著典型的本土特色,時代特征,宗族意念,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社會教化價值。2011年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詳細]